如何上好小学数学

我欣赏大师们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的学生。不要埋没学生的创新和坚持。我对教育的理解,对知识的渴求,对学生的关心,永远激励着我。现在结合我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人们常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学真的要成为一门科学或艺术,其基础在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正如郑雨欣教授所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我们做好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那如何做好基本功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从而防止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其次,要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实践和反思,因为教育是一种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要促进思维的优化:一是加强比较。第二,要让优化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数学是你自己思考的产物。和别人交换自己的意见会很有效。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的基本技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二十年前,人们不可能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现代教育进步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总之,教学中的语言、课件制作、表达、动作、提问、板书、导入、收尾都是教学基本功,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如下:

1.准备课程标准。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必须由教师在备课时体现出来。关于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在每个学习时期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心中有目标”。

2.准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要理解哪些内容,哪些知识要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哪些知识要灵活运用,要培养哪些能力才能真正理解、渗透、转化教材。我们要“心中有书”。

3.准备学生。

“只有认识人,才能教好。”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必须做好备课的准备。要从教师如何备课转变为学生如何备课。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从“三维”目标出发,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4.准备教学设计。

教师是课前教学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教学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且是创造性的工作。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过程、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完成后,要更加精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能被教学设计“束缚”,而不被它“束缚”。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并努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总结挫折,从中找出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实践证明,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同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

6.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获取知识,应当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开放的课堂是探索知识的地方,是思维碰撞的天堂。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保证创作成功的重要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一旦课堂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怎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首先,老师要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逐渐被公认为教学的真谛。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最后,同学之间也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7.变“教”数学为“做”数学。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中使用传统的“知识—应用”模式,试图让学生先学知识再用,“吃饱了再做”是不可行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让他们在头脑中得到各种深刻的印象,获得有益的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教学实践,加强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在懂中创。

8.把课堂数学变成社会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在课堂上通过掌握课本上相对独立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学习数学。由于缺乏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学习知识和社会化的目的。这反映了过去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局限性。其实数学既是认知性的,也是社会性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上的教学放到社会和学生的活动实践中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理解、体验、习得和应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立足于真实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被赋予具体的意义,才能显示出应有的价值。

课后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小结的点睛之笔,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激活思维,发展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末总结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要想有集中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形成对比,让学生豁然开朗。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某种现象,发现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或者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将新的理解和借鉴运用到数学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才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进行回顾,选出自己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改进建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分析改进的原因、思路和措施,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教好小学数学,要多方面思考。在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数学成为生活数学和社会数学;在功能上,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学生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使数学成为做数学和实用数学。总之,小学数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