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的历史意义
顺治十二年(1655),顾因卢恩入狱,被迫弃家北上。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讨论修改《明史》,顾不予推荐。次年,明史馆更加绝望。
此后,我在山西和陕西生活过,并致力于写作。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山西曲沃,与同时代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先生并称。
在二十多年的北游生涯中,顾往返于豫、冀、鲁、陕、陕等地,两匹马两骡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金石碑刻,著书说事。
2.历史上的顾是什么样的人物?顾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和历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明。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严武,字宁人,还在蒋山做过家仆。学者们尊称他为林挺先生。
顾是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长江以东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在明朝做官,家世在明末就下来了。顾是一所7岁的私立学校。65,438+04岁取得秀才资格后,与同道好友归庄一起加入“同学会”,大大增强了他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
顾的气质是豪爽、敢作敢为,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因为屡次失败,从27岁开始,他断然放弃了对科举的研究,浏览了历代的史籍、县志、文集、章句,编纂了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的记载。,并开始根据地理沿革的材料撰写《世界郡国疾病志》和《赵宇志》。
3.顾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有什么历史意义?顾主张“利国富民”,认为“利国者藏于民”;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求证,提出“君子学明道,济世”他大胆怀疑君主制,提出了带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的“多元治理”思想。
意义:顾是一位真正有知识分子良知的大学者。他做学问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世界。所以他写作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文学要对世界有益”。正是从这个原理出发,他勤于实学,做到物尽其用,济世济民。正因如此,他极其鄙夷并强烈反对为一己私利而谋求现世之名。强调要在“原学”的基础上,做出前几代人不知道,后几代人不可或缺的真正“有益于世界”的知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天然良知。这种学术良心,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学者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否对世界有利,一味的忽视自己的良心。顾一生重视学习和经商,善于学习和经商(曾经商)。然而,我们从他的学习中却闻不到丝毫的“商业味道”!顾的实践表明,学习和做生意是两回事。商有商法,学有学问。我们永远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学习当成经商,甚至用经商来代替!顾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他是老师,更因为他是老师。从他身上,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
4.顾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什么?顾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学、小学、金石学与考古学、地方志与地理学、诗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继承了明人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理学进行了清理,而且在天人、气、道、知行、天道、人欲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理学不同的学习目的。他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学术思想僵化空洞,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因此,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朴素归纳的考据方法创造出路径的探索精神,将“古”与“今”、“学”、“用”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他在诸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开创了一代学风的先河,对清代学者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顾在《天下郡国病志》一书中,通过对比大量的社会历史资料,猛烈抨击了土地兼并、赋税不均等社会弊病,充满了现实的思考,为纠正明末清初的怠学之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还主张放弃宋代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回归接近儒家原著的汉代学者注释,从而建立了汉学学派。他强调“博学于文,行己之事”是可耻的,探索经世济民之学与为正直而奋斗同样重要。
哲学上,他主张唯物主义观点,赞同张载的空、气、万物三位一体说。顾还断然拒绝了关于心性论的论述,以非凡的洞察力猛烈抨击禅宗,明确提出“理学,经学也”的主张,客观上否定了理学,促进了清初反理学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