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小学生跳舞。我该教什么?
首先是舞蹈的基础训练部分。
第二部分是舞蹈教学。
首先是舞蹈的基础训练。少儿舞蹈的基础训练一般分为地面训练、手柄训练和中间位置训练。地面训练的内容包括头、颈、肩、肘活动,伸脚,俯卧踢腿,跪下。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得到更加自然、全面的身体活动,增强动作关节的灵活性。撑竿训练的内容有伸脚擦地、蹲下、小踢、腰踢、大踢。这部分活动量大,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比如在踢腿训练中,有的学生怕踢疼,不愿意用力,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腿部的软打开增强了,臀部、膝盖、脚踝的软打开也提高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自觉性。通过对手柄的训练,可以规范学生的动作,提高动作的软开度。中级位训练主要是学习手位、脚位、手臂姿势、基本舞步、小跳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身体各部位舞蹈动作的要点,使动作轻盈、敏捷、稳健、持久。首先,让学生听音乐,走步合拍,可以原地踏步,也可以原地踏步。然后随着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动作水平的提高,方位感知的发展,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节奏,不同的特点,如爷爷走,孩子走,快步走,气势磅礴的走。为了提高学生对动作训练的兴趣,还可以加入学生喜欢的动物世界“小伙伴”漫步。如鸭子走路、熊走路、企鹅走路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模仿过程中达到走路训练的目的。
简而言之,基础训练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即先把动作讲清楚,鼓励学员努力练习,循序渐进。
第二,活动课中的舞蹈教学。现行的小学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节奏、集体舞和表演舞。节奏是指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和速度的变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不同的有节奏的动作。节奏可以在一个动作中反复练习。也可以组合练习几个相关动作。比如形象模仿动作:鸟飞、兔子跳等。一般来说,集体舞配以短歌或音乐,有组织、有规定的队形和位置,一般可以重复。跳舞时要求学生有相互的情感交流,动作和谐。集体舞主要用于训练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改变队形,在音乐中做出整齐协调的动作,建立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一般来说,表演舞蹈是指体裁广泛、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情节和角色多变、画面和队形变化大、舞蹈性强的一种舞蹈。一些学生参加舞蹈表演。无论是哪种舞蹈,在排练舞蹈的时候,老师都要讲解舞蹈中的故事,以及表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示范,反复模仿练习,达到老师的要求。比如排练舞蹈《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时,主要动作是学生用手做动感花朵,脚下做娃娃步和小碎步。当他们是初学者时,动作僵硬,他们理解动作的含义。头、眼、手、身材、表情的配合,动作就完成了。总之,排练舞蹈时,具体动作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由基本动作到系列,练习速度要由稍慢变为原来的速度。
在教学中,我还尝试创造了小学舞蹈课“欣赏-模拟-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
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欣赏-模拟-学习-创造”小学舞蹈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的活动框架,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发展规律形成的正向线性结构。该模式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和能力发展过程分为欣赏-模拟-学习创造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五个不同环节:欣赏包括“初步理解”和“情感培养”;模拟包括“基本掌握”和“情绪刺激”;学术创新包括“巩固应用”和“情感发展”。
(1)升值。这是舞蹈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期提供背景和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初步理解”是学生理解舞蹈知识的初始阶段,其要点是认知激活和定向准备,即从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认知活跃状态,积极吸收知识,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3)“情感培养”是通过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其中,美包括形象美、动作美、旋律美和服装美。通过欣赏这些美,学生对美有了直观和初步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沉浸在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中,从而像春风一样受到感染和培养。
(4)模拟。模拟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模仿,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学会创造。学习和创新阶段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在掌握舞蹈动作、具有丰富的音乐感情、积累了一定的舞蹈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根据歌曲或音乐的内容,创作并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