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心理学
1.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而非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尤为普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有些会发展成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儿童确实存在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但很多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发展问题。而且现在孩子面临的很多问题是过去的孩子没有遇到过的,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任务,也是成年人面临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到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预防胜于治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把学校的任务定义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第二,心理咨询是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的一种自我需求;第三种是心理治疗,即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的专门的心理治疗。第三种情况一般在青春期发生的比较少。所以心理治疗不应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要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学校心理咨询不仅是为了预防学生的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心理机能的最佳状态、人格的完美发展和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要素的协调发展。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些学校还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都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中心,只注重学习心理教育。比如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整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心理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上自理,在行动上自律,在评价上自省,在心态上自控,在情感上自我满足。第二,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更注重研究和揭示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特定规律,从而直接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例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大卫·保罗·奥苏贝尔(1918 ~)在1957中进行了一项“意图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前有意为长时记忆做准备,比阅读后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一旦教师明白了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就会提醒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而是要掌握材料,以便长期学习或应用。只有这样,知识才能长久保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和测量,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不仅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包括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克服困难的倾向和社会竞争的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结合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征;表明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是以成就动机的多少来表征的。不同的定性和定量特征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该研究进一步表明,当成功倾向占主导地位时,学生将选择更有价值和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知识将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有更准确的了解。另外,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出现学习困难,心理学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追溯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学为实践教学提供一般原则或技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材、教学环境等。,并将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比如,根据学习动机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予积极反馈、适当控制动机水平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采取措施促进迁移。3.帮助老师预测和干预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教师不仅能正确地分析和了解学生,还能预测学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心理学家经常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以及一个学生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他会做什么。例如,如果心理学家知道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他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行为预测必然伴随着行为干预。比如,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提供更充实的环境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开发潜能;为智障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有效的具体矫正措施,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三、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素质与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素质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和素质水平。它不仅指可以开发的身心潜能,还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在个体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沉积,标志着个体或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四项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四种基本素质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个体自然遗传素质和潜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内化,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整合来体现。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自然条件,提高个人的各项素质水平,使之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个体的健康、理想、信念、兴趣、能力等身心特征,既是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2.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之所以能提倡素质教育,是因为素质本身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素质的先天基础和后天性质。即教育和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素质;二是素质形成的“内化”机制,即特定的社会需求、道德规范、准则、知识、文化、技术等外在因素,可以转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和素质。素质的先天属性要求人类重视生育的素质,而素质的后天和内化属性告诉我们,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外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的内部结构。那么,外部因素如何转化为内部结构和质量呢?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影响或干扰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在因素必须与内在发展规律相匹配,任何超越或不适应发展规律的教育往往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3.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教材、提高教育者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也要强调塑造人的健康体质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在这方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中的认知能力、人格心理、身心健康等知识,展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渐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醒教育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谈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心理学中的道德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塑造关键在于成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形成的取向是不同的。10岁前的孩子遵守规则,是因为害怕被惩罚,或者想得到奖励;10-15岁左右的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在头脑中逐渐树立是非观、群体引导观、服从权威观,从而自觉遵守规范,初步树立思想品格;15岁以后,青少年开始确立法律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取向,认识到人性的尊严,凭自己的良心判断是非,道德品质的发展逐渐成熟。因为道德品质的发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约,所以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幼儿要有强化措施,大一点的孩子要强调说服和情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成人的榜样作用和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教师和家长的素质,社会风气和文化媒介的净化,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比如认知活动中的学习问题,现代心理学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增强记忆,如何组织加工知识,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方面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掌握这些知识对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学校中的角色从国外资料和我国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四种角色:心理健康的提供者、道德教育的助手、学习的助手和职业选择的指导者。首先是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无论是测量评估,学校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各种咨询,都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其次是德育导师。学校心理学家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积极的德育工作,也有对不良品德的矫正。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三是学生学习的导师。这种引导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给予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项工作通常由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进行。在第二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相应的咨询和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常家长和老师往往认为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智力发展有问题,采取说教、强制甚至嘲笑的措施。结果更是雪上加霜,让这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咨询领域。最后是导师选择职业。当学生从初中或高中毕业时,他们中的70%以上将进入社会,参加我国的岗前技术培训或直接从事社会劳动,所以这些青少年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缺乏自我认识和社会经验,这些青少年无法正确认识和选择自己的职业,这对他们自己和社会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择业的技巧,应该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