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五年级的作文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没有什么比培养写作兴趣更重要的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去做,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去,开动脑筋去思考、分析、整合自己的素材,提炼、创造出一篇好的作文。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如果学生不以积极的态度思考,他们会害怕,不愿意,不愿意在开始之前做作文。怎么才能做好?因此,要搞好作文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热爱作文,喜欢作文,才会有写作文的欲望,才会有写好作文的信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清除作文中的障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写一篇好作文并不难。只要他们有信心,就一定能写好。正如贾志敏老师所说,“写作应该是自信的。写作就是写文章。我们孩子的写作,就是围绕中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每个人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关注身边的事,都能写出好作文。”贾老师的这段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总结了作文和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小学生都能做到。如果小学生理解作文就是围绕中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亲身经历,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在学生心中,就不会有写作的恐惧,老师也会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就会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喜欢写作,热爱写作。在作文教学之初,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选料、写什么、详细写什么、略写什么。如何开始、结束等。学生觉得难的地方要引导到位,引导到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利于学生以后以积极的心态写作,对作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有趣的作文氛围。
让学生有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出版黑板报、表演艺术和体育比赛等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兴趣,然后把活动和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因为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而且亲身经历过,有真实感受,所以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趣味性增强。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创设作文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作文情境中,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又能增强作文的趣味性。
3.引导学生成功地写出作文,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作文要想成功,首先作文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标不要太高,让学生一跃而得。其次,在作文的整个过程中,从选材到写作到修改,每一个细节都要引导到位。最好能单独指导。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用”,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创作,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自己写的,不是老师写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作文成功后,要鼓励学生总结成功经验,明白只要认真用心写,自己也能写出好作文。
4.多给学生鼓励。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创造的动力。即使是老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赞美和一个赞许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鼓励,会给他们更多的写作动力。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毫不吝惜地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写好作文。
二、准确把握标准,循序渐进,精心指导。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而不是中高年级。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其实作文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到了低年级就不叫“作文”了,叫“说和写”。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作文要求。作为语文老师,要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作文标准,及早下手,从一年级开始作文的启蒙教育——说写。在低阶段(1-2年级),作文教学以写作为主,重点是用词造句的训练。教学要结合言语训练,大三学生词汇量有限。只有说话,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约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表达。应该训练学生用流利的单词和短语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说的话。到了中年级(3-4年级),作文的教学就是段落的训练,过渡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学生只是能流利地说,过渡到段落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指导要重点引导学生将句子连接成段落。教学还是要学生多说话,在说话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说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是文章达到高阶段的训练: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审题,做方案。学生应该能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分层编写内容。
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教学标准,既不能提高,也不能降低。只有循序渐进地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丰富生活,引导学生获取作文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不息。”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有限,主要是校园、家庭、学生群体交往。获取作文素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通过社会实践获得。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关注你看到的人和事,把握他们的特点,认真反思,这是值得学习的,也是给自己更深的感受。记在脑子里,记在日记里,作为以后的作文素材。学生应积极参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家务,班级活动,值日,参观活动等。,通过个人感受体验生活,然后把这些素材写进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2.通过阅读获得它
学生的作文素材来源于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品味、背诵、记忆、理解好文章的写法。好的阅读指导,好的句子可以潜移默化的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好的写作方法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另外,课后要指导和鼓励学生阅读精选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同步作文和优秀童书,从中积累单词,吸收营养。观看优秀的儿童影视剧,从其他领域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和介绍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形成作文素材。阅读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炼和选择材料。这样的材料可以成为构图材料,用起来会得心应手。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要用笔记,还要用心记。
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对事物的一般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长期的定向观察和反复观察。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上下功夫,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观察和积累作文材料。在引导时,老师要让学生做到:首先,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事物的特征;二是学会仔细观察,多次观察。第三,学会记录这些新发现,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素材。同时,让学生形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兢兢业业。这种观察和积累丰富了素材仓库,势必写出创新作文。
创造一个情境
在作文指导课上,为了帮助学生写作,教师可以根据作文内容,利用各种媒体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观察视频、幻灯片、听录音或实验操作、剪贴拼图、观察图片,或者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将学生置于作文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创作欲望。这样得到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作文。
第四,结合实际,多形式,多练习。
作文的训练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选择素材,写的时候才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太高的学生够不着,达不到目的,而且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作文失去兴趣。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过于单一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除了每个单元的习题,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践,适时进行一些作文练习。比如,学生搞了一个有趣的文体活动后,老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写活动。在教完文章《早晨》中三潭映月中的陈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指示及时写下他们的学校。这些作文比较好写,因为学生刚刚经历过,学过。训练效果好很多。教师还可以做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注重质量。我们应该只在有东西写的时候练习。我们练一个内容,就要练好。不要流于形式,只强调数量,不强调质量。比如记“流水账”日记,不仅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失去作文的兴趣。
第五,鼓励和评价学生的作文,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的作文写完后,老师要及时批改,肯定每篇作文的优点,尽量少提缺点。在点评习题时,要以鼓励为主,鼓励每一个习题的可取之处。优秀作文作者要大声朗读自己的优秀作品,或者与同学交流。其他作文允许学生分组交流,阅读他们擅长的内容。在批改作业中,无论是“侧批”、“眉批”还是“总批”,鼓励和引导都是主要任务。注意提高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批改学生作文时,有的老师一看到学生的作文简单、句子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就简单地批“看”字。这样不仅会消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会增加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导致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优点、问题以及如何写产生疑惑。对于这类作文,至于“优秀作品”,可以实行“当面批评”,委婉地指出不足,肯定优点,提出努力方向。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有信心,才会动脑子认真写作文,而不是抄作文敷衍了事。保护学生的自信,要把重点放在写字差的学生身上,他们是最缺乏自信的人。写得好的同学不缺乏自信。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写出内容。有了这两点,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多练习,作文质量就会提高。作文教学会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