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修订教材评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的修订工作始于2001,历时两年多完成。修订期恰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因此,教材的修订既要努力贯彻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又要处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修订后的教材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教材。

第一,选择文学的情调、广度和精准度,让学生热爱阅读。

小学生对于是否喜欢读课文有自己的标准。读书好可以满足情感需求和好奇心、求知欲,缺一不可。缺一个都会影响学生爱读书的程度。所以选文要讲究感情,字里行间充满情趣;所选文章的主题要广泛,包括中外古今,天地万物,科技发展。另外,散文选文要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多一些文化内涵,与生活密切相关,措辞优美,堪称语言典范。因此,编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他们重新审查九义课本,包括课本和自学课本,并选择要保留的文本。二是从报刊中挑选适合选教材的文章。

《一教》教材中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课文都被保留了下来(当然在教材中的位置并不固定),自读教材中适合选作教材的文章,如《小抄写员》、《小狮子艾尔莎》等也都被选了出来。

从报刊上选出来的新课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最美的课文,反映世情,如爱国家、爱家庭、爱师生、爱朋友、爱邻居,感情真挚感人,质量较高;一类是科普文章,题材比较广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此外,还有道德教育、环保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读。这些新选的课文都是以情感或形象打动人心,绝对没有枯燥空洞的说教。此外,在上述学科类别中加入了外国作品,让学生更多地感知人类美好的情感和价值。

第二,重新调整教材体系,让学生热爱阅读。

修订教材体系的调整体现了以下三个规律:

1,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绪规律

小学生记忆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生的认知也是感性的。所以小学语文学习要以记忆、感受、陶冶为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和丰富的表象。

2.母语学习规则

汉语的特点在于意合,理解它、运用它靠的是感悟。多读书是理解的基础,在多读书中培养语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规律。

3.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的规律。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都有自己的规律。读书就是吸收,吸收多少取决于感知多少。写作是为了表达,表达多少,看能调动多少积累;口头交流虽然也是表达,但是是在互动中表达,不再有思考的时间。

基于上述规律,人教版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1.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是相辅相成的。

《九义》教材中,阅读和练习在重点训练项目的框架下交替安排。口语交流(原本听话)被放在附属地位。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曾被认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一大特色。从表面上看,读写训练项目的交叉对应安排是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从实际效果来看,相互制约的负面影响也不小。教材的修订坚决摒弃了这种编排模式,而是阅读、作业、口语交流齐头并进。重点训练项目,只保留阅读项目,每册两个,从第五册开始会安排。习题训练不安排重点训练项目,但自成体系,每个习题根据当年的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口语交际中,中年级每册8个,高年级每册6个,也是自成体系。作业和口语交流安排在积累和应用中。

读写分离并不意味着不再提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规律。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要注重远距离的结合,阅读中的感悟、熏陶和积累自然会在习题中显现出来。近距离的结合就是读一组课文或者一篇范文,写一篇作文。从表面上看,学生写作更容易。深层次的,是学生自由表达和个性化表达的障碍。另外,不安排写作重点训练项目,并不意味着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征。相反,很多这样的练习是根据课文的特点,用修订后的教材安排的。比如《鸟与天》就需要思考课文是怎么写大榕树的特点的,《凡卡》就需要思考这节课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启发。

一句口口相传,足见修订教材对它的重视。

三、阅读指导、预习和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有明显的改进。

1,阅读指南

在改写的阅读指导部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触及这组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的某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阅读指导中,一开始就说人间有真情,这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句情话贯穿这组文字,四篇文字是四首美丽情感的赞歌。看完这段话,还有谁不想好好学习这组课文呢?

2.试映

精读课文的预习部分,或简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一个十李龙题丞相》),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轶事(如《琅琊山五杰》),更多的是给学生设置一系列悬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

3.思考和练习

(1)在内容分析上狠打一巴掌。

思考和实践可以说几乎是一种转化。思维、实践、内容理解在九一教材中占了很大比重。单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已大部分删除,改为阅读理解重点句子。内容分析的繁琐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一大原因。在内容分析上开刀,是语文课改的必然结果。

(2)重视研究性学习

强调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教材修订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修订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新探索。这充分体现在思想和实践上。

一是提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体现在每一篇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中。

二是既提示问题让学生探究,又为学生探究提供引导和指引。

比如课文《我的叔叔鲁迅先生》中有一些很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被黑暗包围,不是很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时代的语境或背景,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

在这个问题中,有提示让学生去探究:文中有深意的句子,有什么深意的句子,有例子的提示。同时,如何发掘句子的深刻含义,题目也有说明,或联系语境,或联系时代背景。有了课后思考和练习的拐杖,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学生能自主学习,怎么会厌学?

第三,特别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感受。

比如《夕阳》这篇文章的讨论话题:读完《海上日出》和《日落》,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反映在比较阅读中产生阅读经验。

再比如桂林山水的思维练习:读完这一课,你可能会被桂林山水之美深深感染。你可以试着唱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样的话题引导,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3)倡导综合学习

修订后的教材处处体现了综合学习的理念。每册除了两个语文综合练习外,综合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是随课文安排的。比如你读古诗,或者写关于风景的文章,要求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故事情节强的文本,需要你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在不同的角色中表演出来。看游记需要你写广告词。阅读说明性文章,询问与解释对象相关的信息等。都体现了综合学习的思想。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把激发兴趣和提出阅读要求结合起来,体现了略读和精读的区别。

4.用积累和运用代替基础训练。

用积累和运用代替基础训练,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原教材的基础训练中,拼音、字、词、句、修改、逻辑、要点都有所体现。在修订教材的积累和运用中不留痕迹,取而代之的是阅读和记忆。在阅读和记忆中,有五千年的中国名人名言、民间谚语、古对联,加强对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取消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教学,就是要体现多读书少做题的精神。学生课内或课后繁琐、机械的语言类练习,在教材上没有依据。

没有各种类型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在积累和运用,并不代表语文基础知识不重要。在以小学阶段为特征的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因此,修订后的教材随课文安排了关于语言基础的思考和练习题,以丰富学生对语言基础的感性认识。比如“夕阳”这一课,夕阳在文中比作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并阅读(此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比喻句的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话题还有很多。另外,每节课都有朗读和摘抄单词短语的要求,也是在引导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能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不仅取决于编者用教材吸引学生,还取决于教师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果老师教得不对,学生刚接触新教材的喜悦就会烟消云散。因此,新教材应该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准确认识到,修订教材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表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操作,加强对阅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的强制性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消除习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多年来形成的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在使用修订版教材的过程中,仍可能顽强地显示出来。原版教材数量少,虽然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分析和提问上,但还是有一部分时间用来阅读。修订教材的总数增加了,如果仍然使用基于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几乎为零。学生连课文都看不懂,怎么谈修改教材的好处?

其次,要注重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语文学习中探究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性?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尤其是如何保持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如何处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切入点在哪里?我想是在这里。

最后,一定要改变方式,让学生多读书。根据修订教材的特点,题少了,但是一定不要忘了,少做题是为了腾出时间多读书。没有多读书的保证,少做题的结果可能就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

教材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如果我们利用好修订后的教材,就可以顺利过渡到使用课标教材。尽快适应修订后的教材,时间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