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从学习古代书法开始学习书法?

练字要过六关。

先过中心关。

什么是中心?东汉书法家蔡邕曾说“使笔心常在点画中运动”,使笔锋在点画中运行,点画是中心。“不容易得出结论,写书用中心贵。以前对以笔为中心的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不知道为什么。比如点画边缘整齐、干净、有锯齿,或者墨色浓淡,立体感不强,往往令人费解。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心笔的要求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经意间发现之前的现象逐渐消失,立体感增强,点画也浑雅起来,真正体验到了中心用笔的感觉。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对中心的了解也不断加深。我发现以笔为中心是好的,但是除了篆书和隶书,还需要保持以笔为中心,如果把楷、兴、曹的字也作为中心,会不会缺乏趣味性和亲切感。带着这个疑问,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名著,才明白没有什么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我理解中锋和边锋用笔的辩证关系,是任意的,是千变万化的。

第二,过西藏前线。

所谓隐锋,就是起笔时用反锋,收笔时用后锋,笔尖藏在笔画里。写出来的点画刚劲挺拔,给人一种含蓄、浑浑、沉稳的感觉。隐锋在篆、隶书、楷书中尤为重要,隐锋几乎藏在篆、隶书中。所以藏锋一定要训练和掌握笔法。你写的时候就跟着剧本走,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到处暴露,到处都突出点彩。断笔多,形似断木,点彩处处突出,不浑不躁,沉稳含蓄。当我开始研究韩立的《张迁碑》时,我感到相当吃力。面对困难,我下定决心按照藏头笔的基本要领好好练习。终于过了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在努力适应。从来不习惯写字收笔,基本过了篆隶石的藏头关。当我准备写《李艳琴碑》的时候,开头写的字没有“颜”的味道。原因是什么?经过观察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笔没藏好。横画,尤其是长横画和竖画,不能形成“死骨”状,长撇也不能表现出“燕子尾巴”的效果。问题查出来了,关键是按照楷书藏头笔的要求去练,找出规律,练出感觉,让它成为习惯。这样才能写出类似法帖的点画。只有点画写像才能得到字的形象,只有写像才能写出书法字体的神奇,才能真正入帖。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藏锋和露锋是孪生兄弟。总之,藏和露往往是互补的。藏者隐,露者露。藏与露的结合,会有一种自然、美丽、生动的样子和魅力。

第三,好就关。

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抬压的动作中完成的,这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必以笔压之,以笔举之”,指出了提笔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必要性。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压交换的过程。笔尖在纸上运行时,总是通过抬压的传递,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使点画具有生命力,产生奇妙的神韵和生动的形象。如果写出来的线条和线条粗细一样,就和硬笔字一样,没有样子,也没有美感。这是因为缺少点画。按一下容易把握,提一下就难了。一招搞定,提交就提交就更难了。为了更好地掌握提压手法,我选取了一些基本上一笔写就,提压特征明显的字,如金、浙、齐、子、子、石。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点画的训练,比如像柳叶一样撇去,用笔轻压。经过训练,我可以掌握这些规范字和点画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有一个好的转折。

“转折”在书法中的应用很重要。“篆”是一种用笔写出圆、绕、角的笔画,不折方的笔法。它的要点是笔在转折关节处保持站立,只有抬压的变化,没有折停的处理。“似折簪”,是印、线、草中用得最多的笔法。“折”是“转”的反义词,是一种点画的写法。折法多用于毕书法的起笔(隐字起笔)、收笔以及横画与竖画的交界处。此法多用于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时有见到。在练习《传》时,我主要选取了书谱中特征明显的字,如“思”、“会”、“因”、“渡”、“事”、“学”、“胡”、“劲”、“崔”、“汉”、“题”、“和”的右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保留一些画中寓意的训练。”篆”是最基本的写线和草的方法,尤其是草。只有掌握了“转”的方法,草书字才能一笔写出来,草书字奔跑飞舞的姿态才能写出来。对于“折”的做法,我特意选取了严的碑和王羲之的《圣教序》中的“长横”、“田”、“门”。

第五,过速度关。

写作的紧迫性在写作中很重要。笔法的急慢是作品风格不同,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则可复其丰盈,快则可顺而苍劲。只有把急和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否则晚则骄,重则躁,快则失局。认为“快”是熟练程度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是快,这是错误的。我学书之初就带着这样的错误练习,连原法帖的“形”都写不出来,更别说“神”了。在苦恼中吸取惨痛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我认识到书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点画,书写速度也不一样。我们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得到它的“形”和“神”。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慢,行草的书写速度较快,横画、撇笔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竖画、压画的书写速度较慢。经过反复训练,随着写作节奏的逐渐熟练,逐渐进入“自由运用”阶段。你也会明白“可以急功近利,所以要拿主意,迟到了就要失落”的道理。

第六,过轻重关。

笔的轻重直接影响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效果。用笔轻盈者,使人感到轻松、优美、飘逸、飘逸;如果用粗重的笔,会觉得沉稳、笨拙、简洁、朴素。用笔的轻重主要看“力度”的大小,而这个力度完全取决于提笔时的力度控制。这种力度,就是人因为笔尖与纸张的摩擦而感受到的力度。笔不空,不圆,笔不实,不平静。专用虚拟笔,喜欢近油;专用笔,又会犯傻。从写作技巧来看,其轻与空是一对统一而对立的矛盾,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虚实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刻苦训练中达到良好的文风。为了更好地利用笔尖,在临床研究中必须高度重视笔尖的操作,把握好其现实性和严重性的比例。另外,以前是高握笔,靠挂腕力和臂力推动笔尖前进。十分注意用笔用笔要用力送到底,如“撇”画和最后一笔如“秋”“火”经过刻苦训练,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会有明显的提高。

以上用笔六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