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小学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和造就国家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践的重要体现。目前,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投资仍有较大缺口。因此,让最多的农村孩子以最少的投入接受良好的教育,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是我们当前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讨论的重点。
应该肯定的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教育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如下:
一是偏远农村教师缺乏和城市学校教师相对过剩的矛盾。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条件相对艰苦,正规院校毕业素质较高的老师都不愿意进去教书。比如我们镇上的济源村和潭下村就只有两个老师。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这些学校不得不使用一些教学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因此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城镇的学校条件相对更好甚至好很多,生源更多,学校经济更好,教师福利更高,所以人们更愿意留下来,导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
二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的矛盾。此后,人们普遍感叹教育投入不足。没钱建学校,没钱购置教学设备和仪器,没钱开展教研活动,甚至没钱拖欠教师工资,处境艰难。但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浪费问题触目惊心。比如一些旧的校舍,维修后可以重新利用。但鉴定人员害怕承担责任,夸大其词,将这些校舍判定为危房,责令关闭,从而迫使下面进行改造。但在重建过程中,他们不切实际地强调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阅览室、仪器室、教师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还包括校园内的六大配套设施等等。我们镇的四友小学只有51个学生。但在2000年,花了31,000元建了一栋三层教学楼,楼高700平米,配套有柜子、厕所、操场等设施。这两年,我所在的镇被迫建了6栋这样的教学楼,造成了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
三是农村教育成本高与教学质量低的矛盾。由于农村学校网络分散,每个村都有村小学,大部分都有完全小学。而他们学校的行政费用,班级的日常开支,和学生多的班级的绝对开支相差不大,所以教育成本相对要高很多。而偏远农村学校由于更好的老师不愿意进去,他们的老师素质普遍较低,教育心理学、儿童智力、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再加上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纪律松散,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提高。
第四,学校生源不足和农民子女辍学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逐渐减少。比如我们镇的四友村小学,现在学生人数是五年级18,四年级10,三年级8,二年级7,一年级8,学生减少的趋势非常明显。在生源不足的同时,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明显下降、农民负担加重、学校学杂费大幅上涨,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读不起书,农村辍学率和辍学率逐年上升,农村孩子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第五,农民想把孩子送到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与目前小学条件差、质量低的矛盾。在我所在的镇上,大部分农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心小学,因为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村级小学,但中心小学接收学生的条件不足,有条件的农民甚至花钱把孩子送到市区小学。目前我所在的镇上有三个民办学前班,学前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离镇上几里地的村民的孩子。为了保证生源,主办方采用早晚“面对面”接孩子放学的方式。这种现象说明进入城镇中心的农民子女不会顾及路途遥远和孩子年幼,农民更注重教育质量。
上述问题表明,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势在必行。为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路子,现就我镇小学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信息
藤桥镇位于临川区东南部,素有“临川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有20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4000人。是临川南部的中心乡,是江西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
全镇小学(不含原邓芳乡)有中心小学1所,村小学8所,教学点2个,在校学生1275人。* * *小学教师137人,其中公办教师106人,民办教师5人(含遗留问题),退休1人,退休25人。师生比是1:11.5。教师文化结构:大专学历19,师范学校学历90,其他学历2。专业技术结构:在职中级23人,初级88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男性12人,45岁以上女性8人。在职专业教师111人(非师范教师2人,师范教师99人)。工作5年以下的20人。
附师生分布:二、教育现状
藤桥镇地域辽阔,行政村分散,人口少,学生少,办学缺乏集中性。近两年,镇财政对教育投入很大。为满足办学需要,已建成6所学校,资金投入654.38+0.78万元,其中60% * * *约为65.438+0.1.00万元,向农民(途经区)集资由于学校范围广(距集镇4公里以上有5个教学点,其中济源、潭下村距集镇分别为65,438+05华里), 人数比较少,差距比较大(中心小学488人,100多人,松岗小学只有183人,陈嘉小学135人)。 导致师资配备困难,教师工作量大,多学科课程双班授课。经费分散,教学条件得不到迅速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应用,教育难以管理,财政吃紧,百姓怨声载道,教师教学积极性挫伤。三、农村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积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取消村级小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和其他师资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小学,加强中心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改善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小学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根据这个想法,我们的具体计划是:
1.逐步取消村级小学。1998,我镇取消了济源、潭下村高级等级。在去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我镇撤销了焦坑村小学,撤销了白沙小学高年级和济源、潭下小学三年级,其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或附近其他小学就读,为我镇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奠定了群众基础。今明两年,我们镇计划分阶段合并村校四五年级。2002年秋季首先调整了四友和石池学校,2003年调整了其他学校。高年级全部并入中心小学,集中办学,集中管理。目前处于危房且尚未建好的学校(如白沙小学为二级危房,必须合并)可以就近并入相应学校,学生也可以根据家长意愿到中心小学就读。到2004年下半年开学前,取消所有村级小学,符合条件的村级小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就读。暂时不能上中心小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村里的民办教学班去上学。
2.进一步精简教师队伍。根据全区教师分布情况和山区教育特点,如果教师人数定为1:20,我们镇需要减少47名教师。第一个具体的降低建议是,男教师50岁以上,女教师45岁以上的,内部退休,享受退休教师待遇(包括公务员队伍中的教师)。二是对教龄不满五年、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进行轮训,并发放70%的工资。三是鼓励中青年教师停薪留职。四是对剩余富余人员进行德、能、勤、绩奖励,轮换发放70%的工资。五是行政、后勤、安全等管理人员保留6个岗位,不占编制。第六,借教师停薪留职的教师不占编制。这样就明确了硬性条件,操作方便,减少了压力,竞争上岗也能更有效地实施。
3.加大对中心小学基础设施和其他教学设备的投入。要通过逐步合并小学,逐步取消村级小学的投入。从现在开始,停止对村级小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取消村小学公办编制后,将全面停止对村小学的所有投资。在此基础上,集中财力改善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近期计划如下:一是今年上半年在中心小学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至少为11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明年下半年开学时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建设方案采用区镇三级负担方式筹集资金,不再向农民集资;二是从南林大道到中心小学修一条水泥路,镇村集资;三是在新综合教学楼二楼建阶梯教室,配备电脑,电脑设备由区门协助试点。同时引入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五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第四是获得必要的文化和物质设施。第五,对微机、音乐、体育、美容的专职英语教师进行分批培训或免费外聘,解决相应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提高办学水平来提高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学校管理。村取消后,一年能省6万左右。例如,学校维修、富余人员的工资、各种补贴、购买学校教具、厨师的工资等。,结余资金可用于增加中心小学的教育投入,引进城市学校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以便与城市小学竞争,从而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和治安的管理,加强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集中财力提高在职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为把中心小学打造成城区优秀小学奠定基础,力争教育体制改革后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取得成效,两年内取得较大成效,三年内达到抚州区小学水平。
5、抓好富余人员的安置。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努力增加和减少教师的就业机会。第一,鼓励教师开设私人教学班或学前班。二是通过围绕教学发展服务获得就业机会。比如加三轮车,上课接送学生,开学生食堂。学校补贴和适当收费接送学生上下课相结合,可以实现自收自支,设立学生食堂。通过核算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可以实现自收自支。
6.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镇财政设立了贫困学生扶贫基金(每年不低于10000元),中心小学也筹集了部分资金(每年不低于5000元),以加大对贫困学生在中心小学就读造成的部分负担(公交车费、中餐服务费、住宿费)的减免和补偿力度, 并且帮扶要占到偏远村中心小学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保证不会有学生因为小村撤并而辍学。
7.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深化农村小学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可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中心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比如我们镇的济源、潭下村,就是我们镇最偏远的山村。自1998取消小学高年级后,村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在集镇建起或购置,其中一部分。因此,我们计划以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为有效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