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谦的职业是什么?
唐守谦(1856—1917),原名甄,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清末立宪派的领袖。他们因争取路权和修建铁路而闻名。他的遗言“争利者为小人,贪名者不为好士”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中文名:唐守谦。
别名:唐真,唐哲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会稽山一个阴天的乐乡
出生日期:1856
死亡日期:1965438+2007年6月6日。
职业: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
主要业绩:参与创办浙江兴业银行。
代表作品:宪法的危言与古义。
传记
唐守谦出生于浙江殷珊(今萧山进化镇大塘村)。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家乡读书。“我从小就与众不同,以文学著称。”年轻时担任浙江金华书院院长,主张教学要实用。
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瑶。光绪十六年(1890),他写了一部4卷的《危言》一书,提出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兴学、开发矿藏、修建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御等。,并阐述了他的改进思路。
光绪十八年,以庶吉士之名入国子监;做了两年多安徽青阳县令,没几个月就辞职了;后来,他被聘为助手,周游各省。
26年,八国联军入侵,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运盐使,但仍以上海为养父养母的故居。
31年前,在上海的浙江同胞被动员起来,抵抗英美侵占苏杭甬铁路建设权,提出集资入股经营浙江铁路全程。7月,以总理身份在上海成立“浙江省铁路公司”。此时,清政府被迫承诺沪杭铁路由商人们自己修建,唐守谦被授予“四级景清”、浙铁宰相的称号。
三十二年,唐、张謇、郑等人联合江浙、福建等地的200多名士绅、商人,组成“预备立宪会”,任副会长,宗旨是“学怒群雄,合群进化”,敦促清廷尽快制定宪法。
宣彤元年(1909),任浙江咨议局议长,与张謇、唐华龙、_一起发起并组织请愿,要求清政府实行宪政。
宣彤二年(1910)八月,清廷解除唐守谦全浙铁路公司宰相职务,不得干预路政。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唐当选为浙江军政府总司令。在任期间,他联合陈、、等省通电造反,并协商成立联合政府。1912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汤寿谦为交通部长,但未就职。他被改任为赴南洋征讨公债的宰相,在南洋各地向华侨集资。袁世凯篡权后,唐增和章太炎组织了“统一党”来挽救这个烂摊子,但是失败了。
8月,被任命为浙江铁路公司董事长。1915呼吁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唐守谦回到家乡,竭尽全力,改变了家乡水利枢纽马溪坝的桥闸,解决了子明宣德以来天乐乡400多年的水利纠纷。
1965438+2007年6月6日,唐守谦去世。遗言:“我一生正直,绝不向权力屈服。我死后,就随便找块阳山山,离我老家远,地势开阔。”
唐守谦身居要职多年,但生活简朴,有“布衣统帅”之称。他既不富有也不贪婪。浙江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浙江铁路公司拨出二十万银元,作为对唐总理四年多未支付浙江铁路一分钱的补偿。但是,唐什么也没得到,把钱全部捐给了浙江图书馆的建设。
他一生著述甚多,包括《危言》四卷、《二萧雅辨》二十卷、《说文冠》二卷、《理财百策》二卷、《三通考》三十卷及《文集》数卷。1965438+2007年6月死于萧山临浦,葬于桐庐县质量乡。
角色概述
唐守谦(1856 -1917),原名甄,浙江绍兴山阴县天乐乡(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人。
唐守谦早年才气横溢,以文著称,敏感博学。1890年,他以出版《危言》而闻名于世。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裁减冗员、改革科举、普及学校、开发矿藏、修建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御等措施。,并详细阐述了他的改进思路。1892年,唐守谦赴壬辰科考试,中了进士背景,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任安徽省青阳县知县,但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
甲午战争后,汤寿谦参加了强社和维新运动。庚子事变后,他倡导并推动“东南互保”,后协助两江总督刘昆商讨新政。1905年夏,唐守谦等人在上海成立浙江省铁路公司,随后开始与江苏省单独修建苏杭甬铁路。到1909年夏,浙江境内已全线建成,是中国建设工期短、质量好、资金最多的商业铁路大省。从65438到0906,唐守谦,张健,郑,等。在上海创办预备立宪协会,任副会长,连续发动三次国民议会请愿运动,成为国内立宪派著名领袖之一。1909年云南任省法官,江西任学术顾问,但均未赴任。
1911武昌聚义爆发,杭州新军风闻,成立浙江军政府,推举唐守谦为大都督。唐守谦上任后,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威望,拟定并降低了条件。浙江旗营“请辞”,杭州“决定全境”。后来,唐守谦出兵支援邻省反清革命活动,支持江浙联军收复南京;联合陈、、等省通电起义,并协商成立联合政府。
1912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唐守谦自请宰相,筹集公债,到南洋各地募捐,以缓解革命政府的财政困难。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拒绝了北京政府的邀请,继续留在南方经营浙江铁路。1915年,唐守谦电话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后逐渐远离政坛。
晚年,唐守谦回到家乡,投身于家乡的水利事业。1965438+2007年6月,死于萧山临浦。
唐的名著是《危言》。本书首发于1890,再版于1892。是甲午战争前推动变法维新的代表作之一,与郑的《盛世危言》、邵左洲的《邵氏危言》并称三大“危言”。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极其广阔,从国家法律,如迁都、尊丞相、议会、停捐、护升、除冗、限官职,到国防外交,如军事制度、海军、护朝防俄,再到具体的经济、教育范畴,如鲍莉、捐盐、渡口、矿业、国债、商业。作者从论述、研究方法、行文风格上,直指过去的不足,切中要害,引用法规,如数家珍,直指中国的症结所在,每次都大言不惭;外交方面没什么好说的。从《危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守谦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现状相当熟悉,对很多问题思考了很久。
唐守谦虽身居要职多年,但恪守简朴。他穿着短夹克,戴着笠帽,被称为“布衣总司令”。然而,他对公共事业从不吝啬。民国政府将沪杭铁路收归国有。为了补偿唐守谦四年的督导建设,他特别支付了一笔20万元的款子,他全部捐给了浙江省教育会,用于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他的遗言“争利者为小人,贪名者不为好士”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写书阐述一种理论
唐守谦“早年才气横溢,以文学见长,敏感而博学。”从6岁开始,我一直在乡村学校和家庭班级学习。“长期周游世界支援他人,是为了重视经典,推动天下大事,而我有改变时代的野心。”唐从1887(光绪十三年)开始写《危言》,历时四年完成。书中指出了迁都长安、建立宰相制度、建立议会、建立考试制度、任用官员和用人、消除冗员、提倡学校和西学、鼓励商人开发矿藏、修建铁路和加强海军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震惊朝野的变法主张,成为“危言耸听”讨论变法的第一人,为戊戌变法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
65438年至0894年,唐守谦、南通张謇(光绪元年进士)加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创办的强学会。次年,他写了《理财百策》,对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896年完成了20年的三通考试汇编,30卷,200多万字。这本书总结了历代的法律法规,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挽救时局,唤醒民众,具有积极的意义。1900,65438+2月和1901 7月,唐守谦和张謇做了两个* * *商宪法,唐守谦还写了一本书《宪法的古义》。
1906 12、唐守谦联合江浙沪商人200余人,组成预备立宪协会,郑为会长,张謇、唐守谦为副会长。1910年,唐在广东发表演讲,呼吁各界“邀建国”。
次年6月,唐、张联名上书摄政王,要求改组“御阁”,“重用有经验的汉臣”,对局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武昌起义后不久,唐守谦被选为浙江首任巡抚。唐虽然才上任一个多月,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凭借自己的威望,成功解决了驻杭青旗兵投降革命的问题;二是决定派3000人组成江浙联军,支援宁,攻克金陵。唐此举对巩固武昌起义成果,促进全国局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淡泊名利
1892年,唐守谦赴壬辰科中考,中了十等奖,龚升,进士出身、中举二等的殿试吉尔,国子监的庶吉士。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助理。
唐于1894年到期,封安徽青阳知县。知县虽是七品小官,但这是当时科举仕途的必经一步,寒窗苦读是学子们的夙愿。唐淡泊名利,上任三个多月,就养尊处优,苦苦哀求。后来他被聘为金华李政书院的院长,开始教书育人。
1899年,春堂被聘为湖州南浔浔熙书院负责人,讲授经典和时事。同年,唐在上海创办文堂书店,积极从事文化出版事业。由于唐在教学界的活跃和名望,清廷邀请他担任大学的总教师,但他并未赴任。
1902唐、张謇在通州创办了自己的师范学校,是当时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鉴于唐两次上书朝廷,清廷强烈批判盐政之弊,于1904年封其为道长,任两淮盐运使。唐对这一美妙的工作不为所动,借口生病接受了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的前身)院长一职,并将书院改为师范学校。唐宁舍“肥肉”不啃“骨头”,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教育救国的高尚情怀。
1904年,在唐守谦、沈冰静的积极赞助下,在杭州大东门街(后迁至金牙庄)创办了一所初级师范学校。唐督建铁路浙江段期间,为培养建筑和机械方面的人才,与浙江铁路公司副总经理刘金早在杭州歇马子巷创办了铁路学校(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的前身),开创了浙江近代工业技术教育的先河。
1909 8月13沪杭铁路通车。第二天,清廷任命唐为云南按察使,但唐鉴拒绝接受他的话。65438年6月+065438+10月,清廷改唐为驻江西使节,但唐仍坚持不接受。1911 6月,唐守谦被接纳为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1914年,民国政府将沪杭铁路收归国有,为了补偿唐四年的监造,特捐20万元。唐分文未收,全部捐给浙江教育会,用于新建浙江公共图书馆(现杭州大学路浙江图书馆)。唐守谦还在家乡天乐乡(今进化镇)创办了大塘坞和桓谭两所小学,帮助家乡的孩子就近上学。
工业兴国
唐守谦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思想。1905年2月,唐守谦、张謇、许在上海创立达达伦布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唐与、夏曾佑等发起沪浙之行,提出集资入股,办全浙铁路。后来,为抵制英国侵占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唐于8月联合张謇发起“聚民股,护路权”爱国运动,经浙江股东推荐,唐被清廷授予浙江铁路宰相称号。在此期间,唐守谦为庭审做了艰苦的准备。
短短三年时间,杭州至枫泾160公里铁路及沿线114桥梁、14涵洞、113水管全部完工,确保了沪杭铁路1909年8月竣工。
1965438+2007年6月6日,唐守谦在临浦家中去世。他的遗言“争利者为小人,贪名者不为好士”,是他一生的写照,为老乡所称道。
1936年5月,天乐村民为纪念唐守谦的功绩,在茅山山顶建起了“唐哲贤先生纪念碑”。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65438年至0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CPPCC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的建议,对纪念碑进行了重修。
(1) 1950 10个月,从绍兴县到萧山县。
② ③张謇《唐哲贤先生传》。其余引自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的《唐守谦史料集》和《唐守谦研究》。
伊夫·祥子
如果说唐守谦作为布衣统帅是因为护路而为世人所熟知的话,那么他晚年从家乡隐退,因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尤其是天乐乡麻溪坝桥的整修而为邻居所知。
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大部分属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以麻溪景观覆盖,有上、下瀛湖等五处低洼地,其次是山阴县、萧山县西部的西江,西部的阳江。蒲阳河改道后,麻溪成为蒲阳河的源头。在过去,浦阳河被称为“小黄河”,洪水不断,导致殷珊,惠济和萧山的洪水。为了抵御浦阳河入侵带来的洪水,明中叶以后,绍兴知府开掘寨岩山,修建马溪坝,并立下“寨岩口绝不能堵,马溪坝绝不能开”的禁令。麻溪大坝全长1.064米。刚建成的时候是土坝。65,438+0,588年(明十六年),萧山县令刘徽用石头重修,改为石坝。同时用来浇地防旱,底下开了一个宽4尺的洞。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大坝改为三孔,各宽6尺,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改为两孔。马溪大坝的建成使西溪河的洪水得到了300年的控制。清乾隆《萧山县志》对此赞誉有加:“石坝(指麻溪坝)无河水奔流,知160余年沃土无水患,益于麻溪坝。”
但马溪坝的修建将天乐乡分为上、中、下天乐两部分。下天乐和殷珊、惠济、萧山的大片土地被围在大坝里;当时有70个3万多人口的村庄被排除在大坝之外。“一坝隔两天”。马溪大坝的修建虽然使大坝充满了肥沃的土壤,但由于它切断了马溪和西溪河的联系,马溪河的水无法通过西溪河流出,只好向西改道,经茅山闸进入蒲阳河。导致坝外上、中天乐地区因涝被淹,干旱缺水。十年九年的饥荒,农作物减产或五谷不收,坝外农民谋生困难。此后,坝内外关于弃坝和护坝的纠纷不断,甚至打架斗殴不断。明末清初,有学者提出改坝为桥,当时出生在天乐乡的近代民族英雄葛也为此而努力。他写了《麻溪大坝始于不经意终于不懂》一文,呼吁弃坝。但由于地方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复杂交织,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外人的夙愿只能代代相传,历史的责任最终交给了唐守谦。
唐守谦(1856-1917),山阴县天乐乡大塘坞村人。自小在这里长大的唐守谦,对家乡旷日持久的水利纠纷和坝内外百姓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继承了前辈的遗志,发誓要解开家乡的这段历史水利“恩怨”。他着重分析了护坝和弃坝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原因,一次次探寻坝外天乐洪水灾害的起源。即使在投身于政治斗争和通行权运动时,他也从未忘记家乡的大坝和坝外深陷灾难的村民。1907年6月,他给浙江巡抚张增阳写信,谈“麻溪大坝防洪”,指出“山汇县萧县人弃小(坝外)保大(坝内)”为谬误,说“坝外是塘外陈箓三百余年,一言不足以尽矣”。
1911八月,唐守谦会同马溪坝外天乐乡自治会,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弃马溪坝案”。6月1912 11,他和中天乐乡的葛必伦、陆再次向浙江省议会递交了放弃麻溪坝(或改桥)的情书。听说大坝废弃方案和请愿信被浙江省议会受理,天乐乡大坝居民董赵立川立即反对。他四处游说发动护坝,绍兴县议会也向省议会发函电报反对弃坝。弃坝与护坝之争再次陷入僵局。
两次挫折并没有打消唐守谦改变现状的决心。他继续在坝上士绅之间斡旋,寻求突破。好事多磨。1913年2月,上天乐乡(马溪坝内)乡绅金堂厚先生接受唐守谦的建议,多次到坝外实地考察。他最终被情书和外人提出的弃坝计划所说服,同意将麻溪坝改为桥梁,并发表了致坝内长辈的一封信,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是弃坝还是改坝。几经周折,把包巴派的借口一一驳倒,铁一般的事实终于消除了坝内天乐人的恐慌。唐守谦6月主持1913,麻溪坝改建为桥梁,1914竣工。马溪桥是一座石造的单拱桥。桥身与大坝相连,桥北侧刻有“麻溪桥”字样。
由于麻溪坝改成了桥,当麻溪发生洪水,蒲阳河水位上涨时,无法排水。可以关闭茅山水闸,使马溪河的洪水通过马溪桥流出,缓解了坝外70个村、3万多居民和65438+2000多亩良田的洪涝灾害,使坝外天乐乡摆脱了洪水频发的困境。至此,自明朝中期以来,400多年的护坝弃坝水利纠纷终于彻底解决。为了缅怀唐守谦的功勋,天乐村民于5月1936在茅山山顶修建了“唐哲贤先生纪念碑”。丰碑由丰子恺绘画,马一浮执笔并监制。不幸的是,这座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斯里兰卡人都死了,桥还在。时至今日,麻溪大桥依然静静地横跨在麻溪(现称进化溪)上。虽然其外观不起眼,但由于其建造难度大,功能独特,引起了众多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一幕,恐怕是马戏坝重建时唐守谦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