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小学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关于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随笔。欢迎阅读!

1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有多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阅读量至少为654.38+0.45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

目前,课外阅读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沉重阴影,阅读教学以考试的分数为目标,眼睛盯在课本上。就连被誉为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无所事事。请看某杂志在50个城市做的调查:30.9%的老师赞同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7.9%的老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没什么用,61.2%的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没有坏处,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应该被它分散注意力。另一项调查显示,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课外阅读,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45.1%支持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阅读,8.9%的家长不管。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而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阅读课外书会影响正常课的学习。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李振存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在小学五年级时,一位名叫许的京剧演员教他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读课本以外的漂亮文章。他还偷偷把自己的书——各种文学名著——介绍给当时的同学。在这种阅读生活中,徐老师在这些山村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恢复高考后,这些山村的孩子大多顺利考上了大学。

李振存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向往和向往,人的心灵就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就会变得格外丰富,人就会充满向上的激情,人就会热爱读书,进而热爱学习和生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应该是“三七开”。

曾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心得。他说,没什么经验,就是多读了几本书。以上名家的阅读经验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很重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没有受到这些英雄们的生活和战斗的珍贵书籍的启发,没有被书中描述的英雄们的行为所感染并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他就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让他兴奋的书,并且永远不会忘记。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对于博览群书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概念都可以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收的知识体系,课堂上传授的科学知识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就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课外书看的越多,知识越容易掌握,做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通常被说成是对课本的掌握、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他们往往一个学不懂,一个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采取措施,减少他们的脑力劳动,禁止他们看课外书,让他们重读课本。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智力。他认为,脑力劳动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感光度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亮更长的科学知识的光照。当然,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我国各地课外阅读的实践也印证了课外阅读的价值:

1,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积极阅读课外健康书籍的学生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开阔的人生视野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相反,那些把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都不翻的同学,是孤独的,是抑郁的,他们的急躁和对困难的恐惧越来越严重。

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机途径。

3.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重功能。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随笔2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一种是“思维训练”。以前的老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一般遵循“解题——释词——分词——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使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使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遵循“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采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却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不重视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人格的发展。

上述两种模式虽然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活动结构不同,但也有两个相似之处。一、前师“谈到底”,后师“问到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学生。二、教学活动重在理解,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智力。两者都强调理解,而忽视感受;重分析,轻使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1,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是否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融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力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遵循发展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写、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知识并学会在主动活动中使用,注重培养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和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我认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被动的、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学生被视为可以装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技能的瓶子,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则被完全忽视和抹杀。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更谈不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比如我在教《刷梅》的时候,尝试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全班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六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桌椅做相应的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梅的绝活是什么?2.如何把毛笔李的绝活写在文中?3.找出弟子曹的态度变化?4.多看你认为写得好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同学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大家积极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并适当地选择和引导他们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要求每组派代表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报告中,一些同学还提出了他们在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一些同学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被动。但是愿意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开放动态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也要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第三,注重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的渗透。比如教完孟郊写的《游子颂》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我让学生谈谈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告诉我你母亲的事。你以后想怎么报答妈妈的恩情?同学们畅所欲言,讲述着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以后如何回报母爱。听了这些,我觉得很开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学生长大后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明白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比如《落花生》,这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我学会了不做一个对别人不好的正派人,而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