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化考试是学科素养考试吗?

“双降”后,低年级不再进行纸笔测试,但不考不代表不评。目前,许多地方和学校在期末积极探索低年级无纸化评价,如参观园区、情景模拟、动手实践等。,很受学生欢迎。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集中在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衔接不紧密,评价目标没有以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标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推动“双减”的真正落地,无纸化测评必须兼顾趣味性和有效性,稳扎稳打,富于创造性。

脱离教与学的无纸化考核,只会增加老师的负担。

目前学校通过游园的方式进行无纸化评价是合理的,但一些学校的评价演变成了作秀,过于注重评价的形式,求新求趣,不注重评价的内容,大大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这种脱离教与学的评价,在低年级阶段和中高年级阶段的衔接上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只会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有的学校还习惯于书面论文,有的学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创新能力不足。

无纸化测评要考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考试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种形式的无纸化考核不应脱离生活,在增加故事和乐趣的同时学习和弱化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考核在“学科+学科”、“学科+生活”中创造性地诞生。

学校设计无纸化考核的初衷是着眼于学生的向上思维,把纸质考试变成故事情境,让大三学生“边考边玩”,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在引导家长改变传统考试偏重知识的考查时,新的评价形式也不应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否则,既没有偏向知识的纸笔考试,也没有学生能力的成长,势必加剧家长的担忧和焦虑,不利于家校合作育人。

最终评价应该最终指向学生未来的成长。

评价的最终方向应该是鼓励学生成长,这也是落实立德庶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无纸化测评不是简单的完全脱离传统的期末考试,也不是说所有学科都应该只有无纸化和笔式的考试。根据学科特点,学期终期评估应有针对性、有质量地进行。

小学低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知识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小学打好知识基础的几年里,并行进行无纸化考核和学业能力测试,做到知识巩固、测试和能力锻炼相得益彰;而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性更强的学科,在无纸化测评中更能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的获得。

既然无纸化评价是基于学生的成长,那么就特别需要关注核心素养,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在“乐评”“趣评”的无纸化评价中,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可以进行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评价者也可以是班级联盟、家长志愿者,或者班级推荐的学生代表,等等。多元化的主观评价使评价维度更多,对学生成长的评价是多维度、多视角、更全面的,从真实的评价中可以看到每个人。

无纸化评价呼唤课堂教育和评价改革

无纸化评价响应了低年级“双减”的政策,也承担了与中高年级评价相衔接的任务。这样的评价应该建立一个科学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教、学、考挂钩。

顶层设计需要方向指引。校长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实际上应该回应教育现代化的愿景,从顶层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引导无纸化评价的方向,推动学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推进无纸化评价中,学校负责人应有效组织、创造性实施,将评价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长效化的行动。

加大教研资源投入。考核方式的改革也间接指向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固有思维和传统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结合,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融合。这样,“学科+”课程体系要建立一个整合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相对完善的课程资源库,最终指向师生共同拓展的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实践,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设置常态化的专题实践课程。学校要坚守儿童的立场,把贴合儿童视角的自主课程设计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获得真正的成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拟定不同的、连贯的、超前的年度目标,设置常态化的主题实践课程,通过真实情境、跨界体验、动手实践,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注重综合人格的非认知发展,让每个主题的实践课看到真正的成长。这种常态化的主题实践课程为最终的无纸化测评做了很好的准备和衔接适应。

无纸化评估是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来实施的。为了改变孤立的、不系统的、无效的无纸化评价,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来实施。基于重庆市巴蜀小学“乐评嘉年华”主题情境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着力点。第一,在实地推广中,要在课程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在学期末进行系统、科学、高效的评价。通过基于主题情境的活动设计,围绕学科联系生活的具体任务,观察学生的实时表现,打破单一学科的独立评价,更全面地看到学生的成长。二是及时总结。不同形式的“乐评嘉年华”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梳理总结增长点和发展点。在探索“乐评嘉年华”的落脚点时,要特别注意学科课程的实施和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落地。三是对评价的系统化过程进行专题研究。自上而下,指导课程的具体实施,又自下而上,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化和再研究,这种螺旋式的课程研发会不断完善评价,而这种评价会不断激发和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和潜能,回应了立德庶人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