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立德·庶人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对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提高教育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德育第一、能力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学生思想更加独立,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人格特征更加鲜明。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不够,与立德庶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大学与中小学课程目标没有有机衔接,部分学科内容重叠重复,课程教材不系统、不适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持和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要有世界眼光,要面向所有学生,要促进每个人的成功。

(2)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教育各方面改革,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目、全过程、全员教育。坚持重点突破,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攻关和推进。坚持继承与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持续性,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试验。

(3)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立起自上而下、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建立起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新合作,相互协作的育人格局。

(4)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专科、研究生(含高职)。进一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并使之逐步有序过渡。要避免部分学科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尤其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美术等学科。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教育价值。同时,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协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共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题型等环节的改革,使之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协调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公众人物。发挥各自优势,明确教书育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