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完成我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是指美感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但从决定性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挥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美育训练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感受、想象、欣赏和理解学科中的美的能力。人类社会根本转变的步骤之一,应该是人的转变。人的根本转变要从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开始。“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和创造活动的起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欣赏和理解能力启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感性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不仅因为它是提高对生活的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会唤起洞察力的提高。”所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有感受美的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它,并及时敏锐地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美感的能力,那么再美的音乐和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是后天审美教育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差异很大。针对学生的感性心理,尽可能利用视听媒体再现情境,利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文本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表象转化为某种物质材料的直接表象,这样会增加强烈感知的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敏感性、活动性和控制力。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刻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地体会美,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感受美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所谓审美想象,是人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表象的积累,对对象进行补充、扩展、丰富和完善,进行改造、重组进而创造新对象的能力。包括通感能力。如宋代《玉堂春》中的“青杨外云淡,红杏枝头满春”四个字,类比地联想到杏花盛开时的繁华、复杂、丰富、混沌,而“闹”字则会化静为声,将静态之美美化为动态之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传达为动态之美,再如《秋雨》一课,既描写了秋雨之美,也表现了秋的意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多彩的秋景,用音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闻到的是什么香味,等等,营造出一个美丽有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品味语言,让学生逐渐理解什么是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把自己放在讲述语言所表达的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的位置上。从而引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感动和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秋雨》之所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文章构思细致巧妙,结构精巧,语言简洁凝练,感情氤氲真挚,整篇文章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因为我不是孤立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想象力,而是紧扣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风景之美,欣赏语言之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还得到了深刻的语言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鉴赏能力,是指识别和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认同和欣赏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鉴定才能做出鉴赏,鉴定是为了更好的鉴赏。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不同,人们的欣赏水平往往也不同。中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少年时第一次看红楼梦,爱上的是袭人,不了解林黛玉。年纪大了,觉得晴雯和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和同学聊过,他们都想上刘备。长大后觉得曹操真了不起。为什么会这样?这主要是思想水平和审美体验的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知识面越广,审美经验越丰富,审美鉴赏能力就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要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小学生的知识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差,知识面比较窄,所以审美还是模糊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因此,我们希望学生拓宽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准备一本专门的书进行资料积累,课外资料和精彩的词句都可以收录。老师对孩子自己资料包的关心,会激发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大大提高,知识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例如,赵州桥课后不提供资料袋。但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信息的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渠道自主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可以欣赏到桥的精巧结构和优美外观,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到古代劳动的伟大。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领悟能力所谓审美领悟能力,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也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理如诗,水如盐,花如蜜。无形无味。没什么现象,也没什么好说的。”审美领悟与美感、想象、欣赏等心理因素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着全面的、整体的审美效果。美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欣赏美、理解美,还要求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如果你发现了美,你必须能够理解它,表达它,创造它,这才是真正完善和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美、表现美、理解美,才能体现创新教育和主动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感受和欣赏,还要要求学生理解并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被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创造美的精神力量。美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课本上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比如《望天门山》这首诗,大多数人欣赏“出”字,是因为它给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之美,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诗人为什么会有“出”的感觉。如果站在岸边一个固定的立足点上看天门山,大概只会产生一种“两岸青山相对”的静态感觉。只有当小船行驶在江面上,远处的天门山渐渐映入眼帘,“两岸青山相对”的感觉才会凸显出来。老师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巧妙的词语。教师可以以“如果我是诗人,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假设让学生进入原始的意境,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意:两岸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一只小船乘风破浪,从日本驶来。把这种奇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大家都理解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从想象到理解,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内心对中国和美国的感受自然流露和表达出来,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有我们所理解的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它。”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通过美育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认识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多方面,真正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含义。. 11.15骄傲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