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有哪些?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大,以及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和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成为当今许多有条件的学校的教学规范。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转变了观念,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网上可以找到的关于教学的视听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不计其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仅靠听觉只能记住1/6左右,仅靠视觉只能记住1/4左右,同时使用两种视听感官只能记住2/3左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利用图、文、声、像的特点,对教学中不清楚的知识进行讲解,这些知识仅靠在挂图或黑板上画很难讲清楚。通过生动的画面、同步的视听情境、简洁的讲解、悦耳的音乐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我们将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高投入”和“低效率”问题引起了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当它与各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它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显示出其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创建新的教学结构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低投入”和“高效率”问题。低“投入”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率”包括教学过程的速度快和教学水平的质量高。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在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架、电脑、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放、音箱、麦克风、无线接收器、大屏幕等。)配备在多媒体教室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课堂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传统教学中呈现教学信息的情况从单一的文本或简单的挂图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文本呈现的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是可以把抽象的信息内容变成具体的形式,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虚拟场景再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关于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文章很多,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多媒体教学优势。大致总结如下:

(1)直观形象,克服抽象。(顺应人类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多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重认知,多感官接受)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和难点。(动态演示)

(4)及时互动,及时反馈,便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易于互动)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来面目。(虚拟再现)

6.无限重复,强化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的原理)

⑦有的放矢,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⑧海量信息节省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1.2应用中发现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都积极筹资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师也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我们应该肯定学校和老师的积极态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不排除“赶时髦”、“盲目崇拜”的倾向。根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偶像。所以有些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和每节课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一天下来的学生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很多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每天要花270到450分钟盯着屏幕。多媒体教室的窗户要遮阳,不容易通风。另外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眼睛刺激很大。尤其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在昏暗的教室里百无聊赖,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头晕,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因此,多点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综合多媒体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在现代教学中,一贯的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师生都“退居二线”,成为被动的教与学。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在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包括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包括幻灯片、投影、电影、电视、电脑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仅取代了粉笔黑板,还取代了其他媒体的位置,把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安排”好了。多媒体已经取代了一切,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样的整体安排必然会带来问题,比如:投影幕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板书。现实中,很多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是“尺子短了,寸长了”。黑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仍然有一些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第一,黑板具有很强的即时再现性,内容可以随写随增删。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突发灵感,这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部分,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闪光。另外,好的手写黑板有勾勒的作用,体现老师的风格和无形的影响力。学生抬头一看,就能一眼看出这节课的重点。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应该为了教学中的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多媒体表达,而多媒体又不是通用媒体),合理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包括传统媒体,相辅相成,相互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达到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可以用多媒体来模拟不能练习的实验,没有条件不能做的实验。但绝不能企图用多媒体代替所有实验,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用多媒体模拟,不允许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利用多媒体做实际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很多,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来说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哨”现象。多媒体教学不应该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多媒体的使用给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些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老师们在惊喜之余,往往会对动画、声音、特效等各种多媒体效果爱不释手,并在教学中全部使用,以至于他们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点一下鼠标就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些动画和声音与自己的教学内容无关,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感到厌烦,不仅不能呈现知识点,反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很多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的诸多误区。通过总结,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辅助愿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论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永远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用机器代替老师,教学生的设计思路公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背了国情。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代替教师应有的创造性劳动,更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些老师设计制作课件,目的就是为了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他们认为课件设计得越长越好。其实课件设计并不能代替老师上课。课件只起到辅导教学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所做的讲解、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解释,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

比如非典时期,北京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让学生停止学习。教师的教学视频在网上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时答疑、布置作业、组织活动。一些班级还在网上召开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回到学校,学生们都反映学习效果不如在学校,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乏最本真的交流,缺乏大量课堂上常见的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真实感受、阅读、记忆、思考。而这些才是真正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

2.2适用性原则

合适的意思是适当和合适。所谓恰当,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立足点;所谓恰当,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突破点。

有的老师完全依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整节课摆弄设备,看似很热闹,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和参与;有些老师根本不这么想,不需要一整节课,固守传统。这是不正确的态度,也是片面的。那么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呢?这个要根据教学、教师、学生的实际来考虑。比如,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特别是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生动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宜用直观形象代替视觉思维;在试图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当老师的朗诵达不到普通话的标准,比不上专业人士时,我们可以用录音;老师的板书不够漂亮,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出现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形象来纠正它。当师生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无法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当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想象不出文中所描述的真实场景和实物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弥补。一句话,因需而用。

2.2.1立体化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学科的本质和思想,用它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落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时刻明白“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明确它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地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当同样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不同的“过程和方法”时,学生的形成能力是不同的,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应用类型,有效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