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

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学生学了几千个课时的语文,却不会读书写字,这不是很奇怪吗?”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听”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听”的状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很小。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仔细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

(1)无指导。学生自启蒙以来就被允许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很少引导和指导。

(2)一文不值。对于一些可以教授的知识,也要求学生自主探索。

(3)毫无准备。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课程资源。

(4)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乏及时的评价,或者评价跟不上。

以上种种,一方面说明小学课堂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探究学习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小学生受限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他们也必须依靠老师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要善于设计情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作用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弱化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启蒙以来的东西,去讨论交流。我们既反对“老师领导学生”,也反对“老师跟着学生”。我们应该在与学生的学习和平等对话中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在师生之间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去投入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的创造力,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顶峰。”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善于精心设计情景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B)及时下放权力,给予自主权。

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生由教师主导”的做法,真正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权,让学生在习惯的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探究式学习,鼓励和帮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答案;学生能自己探索的永远不会被取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需求改变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互动、主动。比如让学生画一幅画(“詹天佑”),适当地做(“钓铁牛”),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观点一致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做商业计划书。其次,在现场辩论中,老师只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立场。学生在这样自由的学习空间里完全自由化,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有人说:“人不能那么好面子,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也有人说:“其实我觉得先夸夸自己的海口,然后强迫自己往这个方向努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激励方法。”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巧妙配合,* * *解决课文难点。

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能够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中精力,尝试解决自主学习中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难题。引导学生问最重要、最难的问题,不要重复或问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也不必过早解释。他们只需要综合大家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的同学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的难点问题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四人小组交换相互讨论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索。合作团队可以是四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八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三是班级集体探究。学生自己提问,梳理中心问题或重点问题,然后全体学生各抒己见,重点解决难点。

在此期间,教师要注意发挥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作用,切不可使之变成问答或对话的形式。相反,应该允许学生互相交谈、辩护和争论,教师应该在关键点上给予指示或指导。让学生体验更多的互助和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小组中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

这种合作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话题要明确,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注意气氛的和谐,决不走过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盯住四面八方,倾听四面八方,做好巡视指导,不断鼓励学生合作探索。

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教师要精心编制学习小组,根据学习能力进行有机组合,并指定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在集体交流中,一个小组四个人先后发言,也可以由组长做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例如,在讲授文章《鸟的天堂》和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读课文,请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提出你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2、四人小组讨论,由组长主持。读句子,依次提问。

3.小组成员选择几个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

4.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报告讨论的关键问题和结果。

这种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讨论的规则和秩序,而且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整个过程是在提问、思考、讨论、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共同努力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四)注重指导,传授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自己随波逐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依,不盲目,而是有一定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发挥。

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为了告诉学生一种方法而指导学生,而是要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教学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索和感受。”

1,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比如在学习生词时,记忆一些字形比较困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生动记忆。比如“乌鸦喝水”一课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这样记住了“乌”和“鸟”:“乌”是黑色的意思;"乌"比"鸟"小,因为乌鸦全身是黑的,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的眼睛。

2.引导学生用课文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学生的感知能力就像杠杆上的支点。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知能力正决定着未来这个“地球”能否被撬起来。感知是文本对话的形式。

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的是“北方的风景”。学生如何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南方美景视频展示等课程资源设计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这样,孩子们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也深深地被自己的家乡所感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汉语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汉语。”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与语文的联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其实离他们的生活很近。这样,学生会更主动地学习。比如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实物、物件、图片,让学生进行视觉识字。

(五)适时激励,增强学习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盖茨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感;没有什么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创造自主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方向,也是新课标真正走进课堂的一个标尺。只有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