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并
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合……”本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衡量标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快乐地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挥。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多变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本上有很多描写草原这样的风景的课文,但是小学生相对来说经验不足,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的美景。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学生很难感受到课文的精髓。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如画的“人间仙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动态图片,他们可以激活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升华。学生读课文,想象美丽的景色,他们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思想和感情就会产生。
(二)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丰富课堂内容。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抽象思维。比如,在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漫游汉字王国》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趣的同音字、字谜、汉字的起源等材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收集到的材料,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让学生对中国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中国的汉字产生一颗热爱之心。在《纪念碑》课上,学生先欣赏老师收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字;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入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军需官的高贵品质;最后,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这样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理解其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将互联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也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多样化、时代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实现这节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用多媒体展示难以理解或对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和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述了雾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清晰的动态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但是,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再现这种自然现象的场景,通过画面将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形象化,真正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强大的网络优势,可以为语文学习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源;它可以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和自建数据库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教学信息量,充分开发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完《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收集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开展阅读交流。学生们会立即收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从而享受资源。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延伸了已有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1),信息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寻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课程,可以通过师生小组讨论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有哪些奇、美、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中外文,还有什么?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找到古今赞美桂林岐山的相关图片和诗词文章。信息来源是可用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书籍进行搜索,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桂林山的知识。
(2)具有信息技术的特点,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信息技术在许多方面为想象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互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将影视中的时空跳跃、时间反转等技术运用到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蟋蟀的家》这篇文章就是一篇说明文,在课堂上把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融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收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视频,感知多种昆虫,了解它们的各种生活习性。在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全书”,并在屏幕上展示这些标题,鼓励学生养成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3)信息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要设计更多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收集、整理、获取信息,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性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让学生做电脑小报,在发布的过程中,要找很多资料,筛选,排版,铅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生学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后,可以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虽然有一定的口语和写作基础,但是把握不好尺度。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口语时,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的大脑和想象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加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5)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背景图片所写的留言,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体会留言的写作要点。学生在电脑上自主选图,写留言,在电脑上展示作品,实现了语文课和电脑课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适当而巧妙的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它不是万能的。教师要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不能把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都放到多媒体里,整个课堂没有板书,不仅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也使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老师不能把所有的对话和指令都发到多媒体上,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进行思考和学习,再通过多媒体图片提供答案。这样就不能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特色,忽视了教师的生动示范作用和学生与师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会让学生注重画面的欣赏,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已经提前输入了“最佳”答案,所以老师会尽力把学生引导到既定的思路上,让学生的答案尽可能与自己的答案一致,从而让原本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工具,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新手段,永远代替不了对课文的学习。要把握好信息技术运用的数量和度,锦上添花,不要以主人自居。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研究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才能使这一教学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