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民歌的传承意义

1949以前,马山民歌处于自发状态,这一时期演唱马山民歌的代表人物有、蔡、廖传法等人。1955年初,湖北省文化局社会文化处组织文艺界知名人士张静安、沙来等12人留守马山,收集马山民歌50余首。同年10,马山民歌队参加县城民歌演唱会,歌手云集,盛况空前。

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山民歌的部分作品就被武汉录音学会收录为中国优秀民歌,并远销西欧和东南亚国家。当时中小学都列为音乐教材,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中国民歌集《红旗歌谣》卷首诗《唱毛泽东》是马山地区的民歌。1957马山民谣歌手王照振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唱《小号调》、《撮调》,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60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正式出版了马山民歌的五大曲调。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马山拍摄的专题片《楚辞今昔》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播出,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了荆州马山民歌。2009年,文化部以《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飞艺发[2009]6号)确认王照振为马山民歌传承人。

编号:03-0863

资料:王照振,女,汉族,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为传承和保护马山民歌,荆州区文化部门与荆州艺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马山民歌抢救保护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马山民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将收集到的马山民歌原始录音制作成光盘,将乐谱及相关资料集中归档保存,编辑出版了《马山民歌专集(江陵民歌分册)》。

除了搜集整理,荆州区还对传统马山民歌进行改编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如《车水古巩》、《火烧巴》、《顾峰启明》、《杨凯门》、《夜钓》、《山歌唱农家乐》,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

马山镇还以马山小学为试点,动员学生收集马山民歌歌词32首,将马山民歌编辑成乡土音乐教材《家乡民歌》,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在全镇所有学校推广使用,让学生“唱着家乡歌,想着家乡”。并邀请市、区民歌专家为学生们上课,还要求学生们在寒假期间学会唱五首以上的马山民歌,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在此基础上,2005年6月,荆州区与荆州艺术研究院合作,启动了马山民歌申报湖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马山民歌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网上公示。马山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