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知识”包括那些。

初三教研活动

这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常规工作:理论学习、教材指导、研究课、教材编写、指导讲座。(可以参加研究班的基本功比赛)

二、三活动(每个青年老师交一节视频课,一个课堂教学设计,一篇论文。此作品由各学科自行组织,各有奖项,并加盖教研考试中心印章)

课堂教学设计格式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参考高中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部分;整合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描述。

4.技术准备。

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流程图。

7.教学过程(文字和形式均可)

8.教学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3.5438年6月+2月,区教委组织全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观摩活动,通过选择基础教研中心提出的六种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体验式学习、讲座式教学、德育渗透)中的两种,在观摩活动中展示各科。

四、区教委组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基本功大赛。

6月,1.11,各校按比例上报参评教师名单。

2.各校推荐的老师在线答题(问题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两个方面。如:新课程、新课标下的专题课例研究)

3.被选中的老师上交教案和课件。

4.65438+2月组织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演示活动。

几种学习方法介绍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它涵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它泛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融合”的主要意思是结合、融合、整合、再整合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的教与学方式。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形态,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处的水平。

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还可以使用Powerpoint或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材,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晰地讲解讲解的结构,生动地演示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还可以用图表和动画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

教学设计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2)根据教案内容的层次,使用Word和PowerPoint建立课件页面。

(3)制作课件,保存备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计算机不仅取代了幻灯片、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还实现了其无法实现的功能。

(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就是要突破书本是主要知识来源的局限,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大大扩展教学知识量,让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的内容,还能开阔眼界,看到百家争鸣。学生要么在自己学校的内部网站上收集材料,要么在互联网上收集材料。收集的内容可能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可能是自己学习需要的各种信息。集合时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后。

教学设计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用传统的方式准备教案;

(2)根据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需求的相关信息。

(3)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文字、数据、图片等。),并下载相关内容;经过对比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

(4)整理所需资源,保存在特定文件夹或制作成内部网站,或记录下能找到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搜索引擎,以备后用。

这一阶段的显著优点是,学生可以在筛选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次理解。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局域网教学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网页,形成非线性、网络结构的分布式课程学习资源,从而整合具有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和不同学习特征(如教材、习题、参考资料、演示实验等)的课程资源。)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顺序和学习时间,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BBS、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渠道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教学体现了教学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并存等特点。(例如以下教学设计)

第三章:室内照明电路安装4保险丝及其安装

一、教材分析

“室内照明电路的安装”一章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突出实用性,与初中物理“家庭电路的组成”一节相补充。

本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熔断器的种类和作用;2.保险丝的规格和选择;3.安装普通保险丝;4、保险丝更换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的安排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教学内容中,熔断器的选择过程需要简单的计算,与物理中电功率的计算密切相关,教学中无需过多强调;熔断器的接线柱有“针孔型”和“螺丝压接型”。具体的接线要求在第一节接线中已经提到,不需要详细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熔断器的安装工艺。

二、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教学、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奋努力的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目标。

三、教学形式:

该班教学组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4 ~ 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构成以自愿和能力的异质性为前提,由教师决定。

本课的学习形式采用网络主题探究学习和实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教学工具:

电脑(网络连接完好)1教师电脑;有8台学生电脑。8把螺丝刀;8剥线钳;8把偏口钳。

8个瓷插保险丝盒;8个刀闸;导体(单根铜导体);不同规格的保险丝;实验电路板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保险丝(保险丝盒)在家用电路中的作用。

2.了解生活中常见保险丝的种类。

3.了解常用保险丝的规格。

4.保险丝将被正确安装。

5.保险丝的正确选择和更换。

流程和方法:

1.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常见的保险丝类型和保险丝规格。

2.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熔断器的安装方法和相关技能。

情绪和态度:

1.通过讲授保险丝在家用电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2.通过安装保险丝的实践,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态度。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熔断器的安装;保险丝的选择。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保险丝的安装;联系实际正确选择熔断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网页的设计与讲解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形式主义,坚持效率原则(把教学大纲做成幻灯片,讲一个问题,出一个题目;将教材内容输入电脑,让学生在线学习;有现成的教学模型,但是扫描进电脑让学生自己观察。都是形式主义。

(2)防止技术化倾向,坚持适度原则(教师用一台电脑连接大屏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场效应,教学效果很好。不需要一人一机。)

(3)要有创意,提倡教与学的多样化(让学生课后分组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有其可用性。但是如果经常这样做,唐珂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和设备)

第二,探究性学习

1.探究:通过仔细的调查了解某事。

2.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探索什么(探索什么)

(2)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如何探究)(3)开展探究,按照探究方案的要求进行实验、调查、访谈,详细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整理获得的数据。

(4)探索性研究:对收集到的与探索问题相关的证据进行分析、讨论和综合研究,得出结论。

(5)评价交流,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解释或改进作品。

4.完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1)实验探究型: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交流评价。

(2)调查论证:提出问题——形成思路——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5.融合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教案格式)。

基本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意识学习。

目标定向启发式制导分析假设

深入探索监管与核查沟通

形成新知识,总结反思评价。

拓展新知识展示,引导应用开发

6.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结论,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参与和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

(2)要探索的问题不能深不可测,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提出像未来100年全球气候如何变化这样的问题是不合适的。

(3)有些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会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无效学习,教师要加强引导。

第三,体验式学习

1.体验: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一种情绪的体验和感受。经验也指个人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2.体验式学习:一般指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知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式。

(在美国,当消费者走进“雨林咖啡馆”时,首先会听到一种咝咝的声音,然后会看到雾气从岩石中升起,皮肤会感受到雾气的柔软和冰冷。最后,消费者可以闻到热带的气息,品尝美味,被感动。“雨林咖啡馆”是连续使用五种感官刺激的成功范例。体验中涉及的感官越多,越容易成功,越难以忘怀。)

3.体验学习的基本特征

(1)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活动是体验的载体。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

(2)自主性:经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经验是直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人能取代它。

(3)生成性:经验是个人经验的一种,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作为学习者,如果没有经历,感知不会深刻,无法内化。

(4)全面性:体验式学习的目标并不总是情感上的,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学习价值,乃至社会、人生的体验,都是体验的内容和对象。

4.劳动技术类经验

由于劳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对技术设计的重视,大部分课堂教学具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比如在培育和管理植物的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制作作品时,可以亲身体验到技术练习中心、眼睛、手之间的流畅互动与和谐,真正感受到简单清新的技法与材料交织出的创造美的快感。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方法。在设计安装电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学习技术的成就感。

第四,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相同的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分工明确的相互学习。

2.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分组:一般来说,一个小组由4-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异质分组的方式(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都不一样)。

(2)分工: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比如“主持人”要负责小组学习的过程,安排发言的顺序;“记录者”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应该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并确保每个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可以定期交换分工。

(3)制定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

(4)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如果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将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在小组报告时提交全班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过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5)激励性评价: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时,“小组合作绩效”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激励性评价指标,并指导学生定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例如下面的例子)

设计和制作台灯。

一个班的学生调查了我们学校学生的需求。全班讨论后,决定每个小组设计制作一个台灯,用于学习。设计要求大小合适,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好,成本低,规定两周内完成。

第一组的同学参观了店里陈列的各种成品台灯,查阅了图书馆里的台灯流行趋势图片,了解了各种可能用来制作台灯的材料。然后,他们设计了几个方案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一个调光台灯的设计方案。

这个小组分配了工作。鲍小龙和黄宇负责电路部分。他们画电路图,收集灯泡、灯头、变阻器、电线、开关等电路元件,进行实验。发现虽然可以调节光照强度,但是变阻器使用时间长了会发热,容易坏。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学习了可控硅的知识,用可控硅代替变阻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王芳芳和张明做灯罩。按照草图上的尺寸,他们先用铁丝做一个架子,然后把有图案的塑料布固定在架子上,做一个漂亮的灯罩。其他同学的任务是做灯座,他们选择的材料是木头。他们先画一个加工图案,用锯、钻等木工工具加工,然后打磨、胶合、上色。所有部件完成后,我们将它们组装在一起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一切正常,符合设计要求。为了让台灯更漂亮,有的同学还在灯座上加了一些装饰品。

第二组制造日光灯。他们用竹筒做灯座。测试后发现,因为日光灯管长,光竹筒,台灯的稳定性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灯座上加了一个配重,让台灯保持平衡。

两周后,全班开了个总结会。每个团队汇报自己团队的设计总结报告,并展示结果。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灯可以遥控,有的灯有多种功能(比如温度计或者小时钟),有的用废料做灯座。

每个人都决定为学校举办一场灯展。除了自己的作品,他们还展示了各种收集到的关于照明发展史和台灯风格的资料,包括照片、剪报、视频等等。灯光秀还进行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保护视力的宣传。

五、教学方法的教学

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是从教师“教”的角度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学习方式。

1.教学方法存在的必然性

“只要有课堂教学,就不能废除教学方法。”可以说,其他所有的教学方式,包括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的介入,都离不开老师的“讲”。

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到原有知识的制约。当他们对所学知识知之甚少时,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自学、老师的启发和课堂讨论,效果会大打折扣,必须靠老师的“讲”来引导。无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多强,他们的知识仍然是有限的。有些内容没有老师的“讲”,学生很难理解。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缺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讲”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说”可分为内容和形式,即“说什么”和“怎么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谈论学生已经理解的东西;学生不懂的,老师要讲解透彻。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指出知识的联系点,学生才能内化基础知识,并运用基础知识寻求新知识。

2、教学法原则。

(1)励志原则: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提出问题,解疑释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讲课的同时听、思、记。

(2)直观性原则:教师要利用直观的教具、实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知效率,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

(3)感染力:在传递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部分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的技术课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以扩大他们在技术教育中的学习经验,行使他们的受教育权。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其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生技能形成、思维方法掌握和文化理解之间的统一,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想象力、逻辑思维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批判,营造民主、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引导和有效开发,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立足科技和社会视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当代社会,技术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重视技术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入到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体现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精选课程内容,既要强调基础性、普遍性,又要强调先进性。要注意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技术内容延伸到现代技术和高科技,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能接触到他们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进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了解。

(五)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也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基础性、广泛性、关联性强的技术内容为载体,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习或掌握通用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探索技术、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技术的能力;形成并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有正确的技术观和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对目标的独特追求:对技术的理解、运用、提高和决策能力;想法的表达以及将想法转化为运营计划的能力;知识整合、应用和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评估和选择技术文化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技术的本质、发展历史、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具备在生活中正确使用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3.能够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过程和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结构设计、系统设计、过程设计和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4.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和应用,能够绘制和阅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纸,能够使用几种常用的标准化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用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6.具备初步的技术测试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能够撰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测试报告。

(2)流程和方法

1.在把人的需求和欲望认定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之后,我初步学会了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和解决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2.通过技术方案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习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方法。体验思想具体化、方案实体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实践能力。

3.体验技术设计中沟通和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技术沟通的方法,发展技术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4.通过观察、假设、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习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

5.体验将结构、过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结构、过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经过一个典型的技术设计、生产和评价过程,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备了参与技术活动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初步能力,发展了技术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并保持探索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神秘和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对技术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够安全负责地参与技术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奋、进取等良好品质。

3.体验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艰辛和曲折,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感受解决技术问题和获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4.了解技术的创造性特点,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富有想象力、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

5.了解技术的文化艺术特征,对技术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对技术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选择能力。

6.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劳动观念,有事业心和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