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1.介绍的艺术——介绍是迷人的
引言是一堂课的序幕。它的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教学概论最基本的要求是引人入胜,禁忌。
禁忌也是一样,淡而无味。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导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设计导语的方法有很多,但要让导语吸引人,最重要的是带着“好玩”、“有情”、“陌生”入境。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只要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促使他们集中精力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兴趣需要老师设计或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就像小说精彩部分戛然而止,让读者更想了解下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论语》中有一句话:“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所谓“乐”,本质上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才能获得亲切的体验,愉悦身心,从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这在文艺作品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激发情感的关键是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和教师与文本一起产生情感的声音。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以自我激情的触动为出发点,去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用自己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达到师生之间情感联系、心理融合、探究的效果。
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大脑皮层不仅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还能对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即思维活动的过程。大脑的反应效率与刺激的强度有关,刺激的多边性和新颖性是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具体的学生素质,灵活地进行指导。
常见的教学导语有对话式、启发式、挂故事式,对低年级小学生也可采用猜猜式。这些类型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轨道。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张,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发言五秒钟后抓住。因此,精心设计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环节。
一位老师正在教一堂益虫和害虫的课。老师先出了一个谜语:“是一个背上有几颗星星的半球。蚜虫看到了,就活不下去了。”让孩子们猜一种动物。孩子们非常高兴地猜测这是瓢虫。这时老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蚜虫见到瓢虫就死了?”孩子变得更加活跃,自然就引出了“益虫害虫”的话题。
教师从简短的谜语入手,既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孩子通过对谜语的分析和综合来培养思维能力。
2.提问语言的艺术——提问语言的难度适中
问题语言是用来启发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教学语言。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导火索,是激发学生意识的契机,是教学检验的手段。巧妙或笨拙的提问体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抗拒着教学过程的进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如何提问是很有学问的。要想用好问题,要注意这几点。
2.1题要计划;一节课要问几个问题,问题的角度要精心构思,切忌“问全”。要注意提问的浓度和节奏,以及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设计少而精的题型,开门见山。这样可以借鉴系统工程方法,合并、简化、删除问题,达到精简数量、增加容量、提高质量的目的。
2.2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王国”中探索,使他们接受强有力的思维训练,避免问“是”“不是”等简单的问题。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50%成功的学习任务可以提供最大的快乐。对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根据个人能力和主观努力选择好的解决方式,从而取得成功,这可以让学生感到自豪,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决心,产生幸福感,增强意志力。
2.3提问要有序;先问什么,再问什么,教师要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2.4提问要有难度,适度;这才是重点。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过程的情境要有所调整。老师可以把大而难的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题来降低每道题的难度,减少题与题之间的斜率。学生逐一回答具体的小问题,然后逐步解决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不积跬步,不可行万里路。”随着教师提问的深入,学生逐步思考、回答、接受知识,教学活动逐步推进。
2.5提问的方法要灵活;有些问题可能很难直接从正面问;如果老师能从侧面间接问一下,也许学生会回答。这是教学中的问题。
一位老师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用一个由问题组成的问答,教学生形成“动物”的概念:
老师:为什么鸡鸭猪都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都叫。
老师:是这样吗?蚯蚓不会叫,但也是动物!
生:蚯蚓会爬。那些会爬会走的被称为动物。
老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会飞,难道它们不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动。会动的动物被称为动物。
老师:会动的动物叫动物,但是飞机是动物吗?
生:飞机不能自己飞。它是由人驾驶的。它是没有生命的,不是动物。
老师:对了,会自己动的生物叫动物。
老师用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用比较法解释概念,让学生“先想后得”,启发学生思维,准确解释问题本质。
3.解释性语言的艺术——解释性语言通俗易懂。
解释性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时描述和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教学语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讲清楚,还要教怎么做好的方法和要领。因此,讲解语言要规范、清晰、准确、流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最主要的是要通俗易懂。所谓通俗性,就是教学语言能够接近人民群众的共同语言或与之交流,能够被人民群众的共同词汇所翻译或消化。只有这样,教学语言才能被广大教学对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性是通俗易懂的前提和手段,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仅要通俗易懂,而且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要为广大教学对象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规范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
如何把教材的语言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解释性语言,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教学语言的技巧。其实这个把深奥变成通俗的过程,就像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成通俗的科学书籍一样,需要深厚的科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一位老师在解释“美”的含义时,从一则寓言开始,做了如下解释:“彩虹看见了弯曲的石桥,对它说:我在地球上的妹妹,是你的寿命比我长。石桥回答:你这么漂亮,一定会被人记住很久。”带领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道:“我觉得彩虹和桥都很美。”红梅壮丽辉煌,美丽短暂;桥的美是默默奉献的,美是恒久的。美的内涵是丰富的,她的外延是非常广泛的。她多姿多彩,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因为有彩虹就轻视脚下的石桥;你不能因为踏上了石桥,就不愿意抬头看天上的彩虹。美丽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积极发现身边的美好,包括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格,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理想。你不能因为喜欢蓝色的辽阔,就排斥绿色的活力;不能羡慕宏大而忽视默默无闻。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每一刻都自觉地追求美丽的语言、美丽的行为、美丽的心灵,用美丽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种解释性语言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辩证地看待问题,既透析了更高层次的思辨性问题,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开发智力的作用,使学生学会了尝试辩证地分析问题。同时,在老师生动优美的语言解读下,形式、情感、理智交织在一起。学生因为情感的升华而深刻理解原因。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
4.应变语言的艺术——应变语言以情境为导向。
适应性是教育机智的一种表现。适应性是教师用来应对教学情境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双方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中,教学情境经常因意外情况而发生变化。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新形势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恰当地运用教学应变语言,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善于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找出病症,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唤醒“梦想家”,三言两语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沉着机智,耐心和蔼,善于调控,妙语惊人;永远不要因为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责怪学生。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上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只知了闯了进来,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知了身上。先是一阵骚动,然后有人起哄,有声音说要“抓”。这时候老师强行插了一句:“同学们,现在来说说蝉吧。”学生们听到老师要讲蝉都很惊讶,但是他们想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老师趁机说:“首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说出一些蝉字的话。”一个学生立刻举起了手。有人说“金蝉脱壳。”有人说“改选……”,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自觉地被吸引了。
小学生个性活跃,上课有外界干扰事件时,难免起哄,往往让老师措手不及。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进度。老师即兴发挥,用蝉来玩,立马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举两得。
5.结论的艺术——结论简明扼要
结论是总结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教学语言。其作用是使学生巩固和加强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结论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如橄榄在口,声绕梁;不要简单地机械地重复你说的话,语言枯燥无味,毫无新意。创造一个简洁而有意义的教学结论,需要教师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方面,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实例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成功的“结尾语言艺术”能通过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揭示规律、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引导探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紧扣全文、突出中心的摘要。
比如一位老师教的《绿色办公室》一课,结尾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考察一下题目。为什么这节课的题目叫“绿色办公室”?为什么要在题目上加双引号?学生是对的。其实没有办公室。“绿色办公室”的意思是“湖边的森林”。这是用一个专有的东西的名字来指列宁当时艰难的革命斗争环境。所以,在题目上用双引号。下课了。
这种结束讲座的方式,紧扣全文,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清新具体,突出重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联想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诱导结束时,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进行诱导,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诱导,师生之间也可以共同诱导。老师总结提纲,学生复述内容。这种结论艺术主要表现在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讲清楚重点,掌握主线和重点内容,产生提纲挈领的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美好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