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1.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铺地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二册中关于单位面积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面积的含义,很容易与周长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面积,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讲授的,引出了本课的内容,有助于以后和学生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剪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同学可以在这本书里画出来,自己的亲身实践比用眼睛去看印象更深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在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100个单位,从而求和为1平方分米= 65438。之后是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入园率,因为之前的基础,同学们很快发现入园率也是100。当我知道公顷和平方公里的时候,因为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首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定律简单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关系。

由浅入深的实践,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探索数学知识。

2.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思考

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根据编写教材的目的,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由于刚学估算,我让学生估算,然后把估算的结果分别报为200和240。这样,我认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根据编写教材的目的,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由于刚学估算,我让学生估算,然后把估算的结果分别报为200和240。这样,我觉得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估算方法。同时也为笔算做了铺垫。

这时候我问学生24×12的确切值是多少?你试着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计算。当学生开始计算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不同的计算方法:王照新:垂直计算。毕佐学:24×10=240,24×2=48,240+48=288。李文斌: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之后,底下有同学说李文斌和毕佐学是一样的。我说:“学生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算出了结果。我们来听听这三位同学是怎么想的。”李文斌说:“我的想法与毕佐学不同。我是20×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都说文笔不清,一看就看不懂。经过讨论,他觉得这个方法只给了5分。虽然毕佐学写得和李文斌一样清楚,但这种写法很麻烦,我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个时候我总结这个方法的时候,夸了这个学生爱动脑,为以后的简单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了毕佐学8分。

最后,王照新介绍了垂直计算的方法,这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口味,让他们觉得这种计算很简单。于是我们来学习24×12的垂直计算,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不错。

3.小学三年级数学反思。

“24小时计时法”是学生学完每一分钟都要学的一课,因为时间的知识比较抽象,是这部分知识的难点。《24小时计时法》是一本贴近现实生活的有趣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普通计时法比较熟悉,“24小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部门常用的时间。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有的,老师。于是在课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猜猜老师昨天7点在干什么?”这就引发了争议,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先介绍一般的计时方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习表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小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和形象的展示,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24小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小时计时法作为一种计时方法,在生活中已经被学生所熟知,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时针一天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有24小时,初步感知24小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的时候,一半的同学说普通计时法,一半的同学数24小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小时计时方法的理解,也降低了两种计时方法互换的难度,更容易掌握。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天24小时”。

学生了解24小时计时方法后,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24小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24小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一天。0点,夜很静,学生们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动)天渐渐亮了,我们该起床上学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24小时(一天)的过程,还可以了解24小时计时方法是什么。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和喜悦。

在实践中,我用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口的营业时间,高速公路上禁止汽车通行的时间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也应该无处不在。

5.缺点:

练习太少,有的练习课上没有完成,反馈不及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控制好时间,在课堂上及时反馈。

4.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思考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整理了关于物体两种简单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理解物体的旋转和平移的基础上教授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网格纸上画出水平和垂直平移的简单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使用课件,直观导入

操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介绍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用课件展示操场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在前进。火车旋转和平移的例子,让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程的教学做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验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表达“旋转”和“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相互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两种运动模式的特点。

3.在想象中,扩展和延伸

学生不断交流和体验,使他们能够灵活掌握知识点。这节课结束时,我鼓励学生回忆并引用生活中大量的旋转和平移的例子,既将这节课的知识融入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是“讲”,更是“体验”。老师应该是向导。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5.小学三年级数学反思。

这一课的年月日,初三学生并不陌生。学生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过,但由于与生活联系紧密,积累了很多经验。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精神。讲授哲学,安排了谈理解→共同验证→产生疑惑→共同探索→发现新事物→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先让孩子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年、月、日,借助年历进行验证。他们在二月这个日子不确定的特殊月份产生疑惑,借助月历卡经历填表的探索过程。小组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共同找出二月和平闰年的变化规律,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当他们再次遇到疑惑时(百年不遇的飞跃),老师给予指导,最后。详情如下:

1,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或通过合作或独立思考去发现年、月、日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拥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2、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前安排学生从熟悉的日历开始,让他们觉得很亲切,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帮助我做很多事情。这种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恰当及时的评价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探索知识的好朋友,而不是威严的长辈!教师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幽默的教学风格,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精彩的动画课件和课堂游戏活动,改变了学生头脑中对数学学习枯燥的片面理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