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大一新生认识新单词?
第一,课堂教学是灵活的
识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高一第一学期为例,要求不仅要认识160个单词,而且至少要认识363个单词。对于这样的教学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阵地”,采取灵活的“战术”,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一)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形象直观。
高一新教材要求先背一定数量的单词,再学拼音。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记忆抽象的单词比较困难,但是读单词和图片比较容易。比如教象形字“木”时,先用眼睛展示图片,再展示“木”字,让孩子观察并提问:这个图片和“木”字有什么相似之处?马上有个小朋友说:“横着看图就是‘眼’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记住了“木”这个字体。再比如,在教儿歌《家》的时候,作者把“白云”、“鱼”、“种子”、“鸟”这些词和相应的图片搭配起来。文字和图片的组合一展示出来,孩子们就齐声朗读文字,比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示范朗读好多了。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尝试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中轻松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识字的过程很枯燥。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欢快的阅读氛围?笔者认为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教一年级语文课“上学”时,让孩子表演“丁丁”、“东东”和“老师”的对话,以及“丁丁”和“东东”在不同角色中的对话。结合老师的指导,经过几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加准确地认识了十二个新单词。这在高一新学期的第一次语文学习中并不容易。后来随着素养的提高,我们又把“走出填字游戏宫”、“赢在山顶的旗子”等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的氛围中识字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快识字速度。
学习是一个互助的过程,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提倡互助学习。首先,同桌的孩子算是最小的互学群体,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复习。这不仅教会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其次,在普通的识字教学中,如果孩子有不认识或者忘记的单词,可以问同桌的同学或者老师。只要学会使用新词,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获得好评。这种做法不仅加快了全班的识字进程,还让孩子学会了一个开始识字的好方法:向别人请教。
第二,课外指导,兴趣导向。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笔者认为,课外的素养往往更丰富、更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孩子阅读。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阅读欲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个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和女儿一起上街,女儿边走边看。突然,她女儿问:“爸爸,你说的‘有钱手机’是什么意思?没钱打电话吗?“我朋友看到后,忍不住笑了。原来的广告牌上写着“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听到这里,笔者深受启发: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阅读的欲望。为什么不能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扫盲教育?因此,在一年级孩子入学的第一天,笔者充分利用彭州市实验小学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带领孩子们参观、熟悉学校,同时让学生学习彭州市实验小学、雷锋、文明等词汇。后来,放学后,在间隙时间,孩子们知道了校园里的名言和草坪上的标语...两周后,班里孩子的识字量提高了很多,对识字的兴趣也大增。
(2)用故事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作者坚持给孩子讲一定时间的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在最精彩的地方,我突然不说话了。看着孩子们热切的眼神,作者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完故事书才能讲”,并说只有多读单词,才能读完故事书,讲出精彩的故事。第二天,很多家长打来电话说:“老师,我家孩子以前只喜欢看电视,但是昨天他让我讲故事,教他认识上面的字,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班里有些孩子会看故事书,会简单讲故事。虽然他们口吃,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大。
(3)制作“扫盲袋”,巩固扫盲成果。
孩子认识的单词多了,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运用,就会逐渐忘记。因此,作者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做一个“识字包”。把你每天知道的单词写在一张纸卡上,放在袋子里。每周拿出单词卡,认识上面的单词。孩子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复习和巩固所有学生的单词。这样下去,“识字包”会逐渐变重,孩子的识字量会逐渐增加,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有责任大胆探索和改革传统的学习模式,让孩子们在一种启发性和发展性的氛围中快乐自主地学习。持之以恒,师者学者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