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些与时俱进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原则。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这些要求,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过程需要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与“学”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一种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讲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做中学”主体地位的转变。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恰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所创设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的唤起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辅助上。
(二),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和交际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阵地。如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新型课堂的探索,尤其是合作交流型学习课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杰出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我所在地区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很好探索。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布置作业来唤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秩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待学新知识的冲突中激发探索知识的激情,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观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定位是让学生在数学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要反映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需要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否有创新意识。钱学森曾提出世纪之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传统教育模式大多从一开始就扼杀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改变教学评价模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完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其他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从而改善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法也要求多样化,例如,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规范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正义,尊重客观实际,注重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评价,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鉴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会逐渐体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高年级。差异的体现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特征,合理处理学生差异的发展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实现他们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是必然要求。这是我们长期关注的话题,是弥补现行教育体制不足,实现不同学生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使其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拓展学生必备的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数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没有中断过,伴随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迹。所有这些尝试和经验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追捧。所有这些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把我们的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能够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