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程

60年前,归国华侨洪永川从养父南洋华侨富豪鲁玉成处筹得6.4万银元办学。他计划在沈家门建立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并要求将其命名为“常可”,以纪念他的祖先陆。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存放在上海银行的资金被侵华日军冻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借用天主教堂剩余的房屋,在1941设立了“沈家门私立小学”,由洪永川先生任学校董事,姚任校长。当年招生约120人,小学设四个班。教学内容以德智体为主,不教日语。建校后,学校名声大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六年制完全小学。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学生人数已达300多人。1953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沈家门第三小学”,8个教学班,11教师,340名学生。

抗战胜利后,位于荷叶湾杨府堂的鄞县东钱湖同乡会在杨府堂开办私立银湖小学,教师6人,学生160余人,开设1-4年级4个班,1953年更名为“沈家门第四小学”。1952年2月与沈家门第三小学合并,迁至荷兰外李坑马家祠堂,为第三支部(1-3年级),第三支部为本部(4-6年级)。(8月,1958-7月,1959)的分公司被命名为”。1959年8月,两校合并为沈家门第三小学,19班,900多名学生,24名教师。

1964年,上级拨款15000元,将原沈阳市第三小分校在霍外里坑的旧扇斗平房中间部分拆除,改造为两层教学楼,中间有8间教室和2间小办公室,东西两侧的旧房继续使用至2000年。

1972小学附中四个班,200人。1980,附中休学学生转入沈家门二中。1973,全校27个班,学生1500多人,教师近50人。由于规模较大,校舍分散,原沈阳市第三小学分校马家祠堂民办班、舟山市水产公司子弟学校合并为另一所学校,命名为“沈家门河外小学”。有两个初中班,100名学生。初中停学后,学生转入沈家门二中。1983将原沈三小学校址划拨给共青团普陀县委,建成普陀青少年宫。当年,县政府拨款654.38+0.2万元,在河外小学后操场新建了一栋四层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65.438+0.267平方米,建筑面积65.438+0.450平方米。1984年8月,沈三小迁至河外小学,并入现在的沈家门第三小学。2000年,区、镇政府拨款250万元,拆除了学校周边的房屋和旧校舍,在原教学楼西端新建了一栋五层综合楼(命名为海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