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小学如何双向衔接

幼老衔接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让儿童有能力、有信心、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那么如何让年轻的连接真正“连接”起来呢?从2009年9月开始,我们一路之隔的红梅幼儿园和红梅实验小学展开了互动合作的“幼联”探索。

一、为什么要做?

2009年9月初,我园以“幼小衔接”为题,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和小学,了解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对衔接的认识和现状。结果发现,各方在“衔接”上存在误区:

1.从幼儿园开始

(1)提前学习小学课程。

有些幼儿园认为小学生提前学完所有的东西就够了,比如拼音,写字,口算。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提前学习的孩子在开学时真的感觉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做作业的情况,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储备”用尽,优势逐渐消失,劣势日益凸显。可以说提前学习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此外,由于缺乏熟悉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学课程特点的教师,即使在衔接教学时,也会出现很多偏差和错误,如拼音拼写方法错误、书写顺序颠倒等。往往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小学以后要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得不偿失。

(2)学校准备的正规化

很多幼儿园只在大班结束的时候去小学上课,或者带孩子去小学参观。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是老师是否清楚地知道引导孩子看什么,理解什么?我不知道。

(3)思考“想当然”

一些幼师在对幼师趋同的理解上盲目跟随自己的想法,缺乏倾听小学反应的习惯,不会对小学的反馈信息做出价值判断。

来自家庭

现在家长评价孩子的发展是看孩子能认识多少单词,能算多少题,能说多少英语。重智商轻情商是他们最大的误区。还有一些家长心存侥幸,认为孩子聪明,到了小学自然会适应。别人都是瞎子,不知道怎么办,幼儿园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

3.从小学开始

目前,小学虽然已经意识到连接幼儿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接受幼儿园的参观,但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主动配合,很少考虑根据新入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形式,安排有意义的活动。一些学校在招收新生时仍然进行所谓的补考,并以此来安排课程。此举也误导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评判标准。

第二,做什么

我们就衔接的“断层”和“界面”进行了几次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分析了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通过对彼此发展目标和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教育方式不同。幼儿园课堂游戏化,教学内容和学习习惯在游戏中渗透;小学课堂在黑板上是标准化的,学生以掌握多少知识为教学目标。第二,评价方式不同。幼儿园对孩子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关注孩子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小学以书面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分数第一。

分析对比差异后,明确了年轻收敛的方向,要从心理、物质、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经过对问题的揭示和分析,从“融合、独立、快乐”的新理念出发,我园与红梅小学签订了“* * *建设协议”,两校教师* * *构建了一个“老少连接、合作* * *体”。

第三,怎么做

围绕幼幼连接的活动在大家的思考中应运而生,我们确立了实施原则——小步骤、细节、过程的有效性。

1.逐步收敛过程

本着小步快走、稳中求进的研究思路,改变衔接形式和方法上的“突变”现象,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幼儿衔接工作指导意见》,将幼儿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细化到大班两个学期的每个月,并根据课程要求每个月做好一两个主题,使过程系统化、有重点。

2.详细描述了交互过程

(1)师师互动,成就* * *知识。

①认真听取小学老师对孩子入学后情况的反馈。

听力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学习习惯、课程衔接要求、历年新入学孩子能力分析等。小学老师建议,大班授课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和听力习惯,因为听力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中文阅读很重要。阅读在孩子的终身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班里,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小学老师一再强调,幼儿园老师千万不要教写字。现在很多字的写法都和我们小学时代不一样了。一旦笔顺错了,孩子就要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去纠正,得不偿失。

②邀请小学老师参观幼儿园,营造班级环境。

幼儿园温暖、舒适、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让小学老师惊叹不已。参观幼儿园的老师们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都接触到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玩具教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到了小学,孩子们整天面对书本、作业、光秃秃的墙壁,已经失去了笑容。所以他们觉得回去要好好思考,让教室充满阳光。

⑤教学活动互动交流,感受教学模式的差异。

两个学校的老师互相听对方的课内课,都是数学和语文(语文)课,让双方老师亲身了解各自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法,探索衔接的“点”。幼儿园教师应该更准确地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小学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改进教学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链”。举个例子,我们在教故事的时候,目标一般是“理解故事的内容,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但是进入大班,目标可以提高,可以“学会倾听别人,学会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听别人的回答,并能做出反馈评价。

(2)生生互动,发挥联系主体性的作用。

①参观小学,丰富孩子的实际感知体验。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们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有计划地向孩子们介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的环境。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深入一年级教室和小学生一样上美术、科学、音乐等辅修课,提高孩子小学学习的兴趣。参加一些小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小学生会来我们园区带大班孩子到他们学校,在学校里穿梭,参加校园文娱活动,让大班孩子充分体验小学丰富的课外生活,激发他们对小学的向往。

(2)设计“小记者访谈”,帮助孩子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

邀请小学优秀班干部到我园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进入小学后要做好哪些事情,让他们学会当“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们的小学生活,比如“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午饭去哪里吃”等。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使他们克服紧张、抑郁和焦虑,帮助孩子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3.有效的实施过程

作为幼儿园,要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让孩子进入小学后各方面的斜率都降低。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们从环境和活动入手,有效地开展实施过程。

(1)调整作息时间

以孩子每天的作息为出发点,对当天的作息活动进行微调,整理成新的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学习惯。从大班下学期开始,要保证每天两次集体教学活动,每节课的教学时间要稳定,加强课间和自由活动的引导,逐步缩短每天午睡时间。让孩子学会独立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重组活动

紧密结合主题课程,围绕“准备上小学”和“告别幼儿园”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渗透了习惯和能力培养。

(3)重视活动载体

①主题环境

老师将《准备小学》的主题墙网分为“情感”、“知识”、“能力”等几个板块,以照片、文字、图片、记录单、棋谱等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具有可读性、可认知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收集了三年来幼儿在园活动的各种资料和照片,整理成“幼儿园更好玩”的主题,让幼儿感受到曾经拥有的快乐。

②活动区域设置

数学活动区:

“争分夺秒”——知道时钟知道幼儿园、小学每天的活动日程,懂得珍惜时间;

“左右”——指定“孩子”的出行目标。孩子操作的时候会表达什么样的路线,左边还是右边,有什么风景。

语言区

“中文拼乐”——让孩子在对偏旁部首的兴趣中找到相同的汉字;

“文具找朋友”——用蒙台梭利理念设置三段式文具卡片,引导幼儿进行图文搭配,认识常用文具名称及对应汉字。

自理区:

“我和文具交朋友”——引导孩子学会背书包、削铅笔、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衣服和文具。

拼图区:

“我要上小学了”——通过在墙上玩大型桌游,可以进一步巩固孩子在数学、语言、学习行为、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经验。

(3)在一天的生活中

每天在饭前半小时进行“听一会儿”,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的习惯,养成“每天写一张纸条”的好习惯。在小组活动后,幼儿可以在5分钟内主动回忆内容要点,在离园前,可以在lO分钟内回忆当天的事件或感受,培养幼儿提炼记忆问题的能力。

(4)注重能力培养。

①阅读能力的培养

营造温馨开放的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接受书面语言。在班级图书角,放置一个低矮的书架,供孩子自由取书。布置一些小沙发,靠垫等。,让孩子有一个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阅读区。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阅读材料,如东方娃娃、儿童画报、著名绘本等。同时,阅读会贯穿一天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让他们通过“听、说、读”来学习,不要求一致性,注重个体差异。

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注重读前和写前能力的培养,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活动室的物品都用汉字标注,活动室的环境用图文装饰。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关于阅读的生动素材供孩子操作,同时渗透到各个区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数学渗透:通过数学活动和数学领域的工作,教会孩子认识时钟、分类、统计、简单计算、自编应用题等。,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孩子在日常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③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每个班级设置组长、值日生、组长、班级提醒等岗位,根据孩子的表现每周选拔一次,并根据孩子的进步及时调整岗位人员数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对已经进入小学的孩子建立了“跟踪调查档案”,对新入学的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调查和反馈,进一步完善衔接工作中的不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进入小学。

原创《金色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