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散文
乡下的天空好蓝,有微微的微风轻轻吹来,聪明的小鸟在空中轻唤一声,迅速从头顶划过,落在不远处一棵刚刚长出新叶的柳树上。油菜花在田野里盛开,紫云英满天星斗。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像蒲公英的种子,在这美丽的田野里快乐地放飞着纸鸢。大多数风筝都是六角形的蝌蚪,后面有一条长长的稻草尾巴。几个孩子因为不停奔跑而没有整理好的红领巾,早已被迎面而来的风吹得倒挂在脖子上。
这是我小时候放风筝的时候。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
现在的农村,每到春三月,风筝还是会准时飘到村口的田野上空,但情况完全不同了。记得小时候,饿着肚子怕饿着肚子的农民刚开始分田到户,都视田如珍宝,决定不浪费一寸土地。一年中,春夏种水稻,秋收后抢种小麦油菜,养猪户还要种一棵草奶酪。曹植是我家乡的名字,但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如何称呼它。这本书叫《紫云英》。这种作物长大后非常有趣。起初,它是一种非常嫩的深绿色。开花的时候,紫色的小花比夜晚的星星密集100倍。现场真的可以用“织锦”来形容。曹植常种在田薄的稻田里,因为它可以做饲料,它的根和老茎在田里腐烂后是最好的肥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家庭的条件变好了,不再有饥民了。所以,至少在我国,村民们收获了一年才种一次的水稻后,很少有人会在地里种冬种,稻田已经变成了白田,遍地杂草。因此,春天过后,很难再看到成片的金沙滩般的油菜花和紫云英。有一年春天,在嘉兴平湖皇姑镇,我看到一大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夹杂着同样看不到边的绿色麦苗。就像绿色的海洋和金色的沙滩。非常漂亮。我觉得那个国家像一个真正的国家,那个领域像一个真正的领域。
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了。他们任性,没耐心,一切都要准备好。以春天的风筝为例。他在没看到有人放风筝的时候自然不会记得,但是只要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村子附近的天空看到有风筝在飞,他回到家就会吵着买一只。你告诉他,“我们自己贴一张吧。”但他不会,而且他无论如何也等不了。他不得不立刻买了一段时间。等你买了,落户就更难了。他几乎连安全上厕所都不让你上。所以,如果你真的提前感觉到身体上有点焦虑,最好趁他买风筝的间隙先去上个厕所。不然等他回来,他那急躁的脾气绝对不会让你悠闲的坐在马桶上。
于是,没过多久,村口的机耕道和长满青草的白色田野上就挤满了人,空中的风筝也渐渐多了起来。想必其他家庭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德行。风筝放飞后,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谁的风筝飞得高,谁的蜻蜓没有谁的蝴蝶漂亮。如果哪个风筝不幸飞不起来,就会被人嘲笑。如果哪个家长一时情绪高涨,给孩子买了一个特别好的风筝,比如立体奥特曼或者蜘蛛侠风筝,飞得特别高,就很有可能诱导几个比较争强好胜的孩子当场翘起嘴巴,堆起一脸的不开心。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如果这些调皮的祖先突然在田埂上看到一只青蛙或其他有趣的昆虫,他们会坚决地把风筝和它们的父亲留在天上,一窝蜂地去追逐可怜的活虫,只留下一群成年人,却仍然在那里用线放风筝。场面很搞笑。
而当我放开这一两次的时候,我就把线收起来,把风筝放在门边的鞋柜上。如果接下来的几天村口都没有放风筝的,那么这只可怜的风筝几乎被它的小主人遗忘了,也很少再被人想起。于是风筝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直到有一天大人们收拾屋子的时候,才把它收起来,放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过了几天,它被老鼠咬了,我只好扔掉,第二年春天再买。
小学的时候,风筝都是自己贴的。一般都是用黄梅纸贴的大字,有时候也用学校传下来的卷子贴,老师用红笔批改。很少有人用报纸糊风筝,更难得的是少数人能用彩纸糊风筝。我们国家的孩子把风筝叫做风筝。一般来说,我们只做两种风格的风筝。一种是用三根竹片组成“米”字形,然后用电线把头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六边形风筝的骨架。另一种是用四根竹片组成“开”字形。我们把这种风筝叫做“短袖”,因为它用纸糊起来后看起来像一件短袖衬衫,所以在糊好之后,我们经常用墨水笔在上面画几个扣子和一个圆领,为了让它更像一件衣服。这两种风筝都要有尾巴,不然风筝飞不起来,但是我们找不到适合尾巴的东西,只能连上吸管挂在上面。这个稻草尾巴挂在六角风筝的屁股上后,就像大蝌蚪一样在天上飞,其实很丑。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的爸爸是大队干部,家里有很多报纸。他的风筝尾巴都是用报纸剪成长条做成的,在当时有点奢侈。学校每年都有放风筝比赛。大部分同学带的都是这种六边形的蝌蚪风筝和圆领的短袖风筝。只有少数会贴彩色的蜻蜓和蝴蝶,需要家里大人的支持。
虽然我不会贴彩色的蜻蜓和蝴蝶,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钱买彩纸。不过糊蝌蚪和短袖,相比其他小伙伴,我还是有一点点方便的优势。
那时候用来做风筝骨架的竹片不好找,很多人都去找做绗缝的人要。过去,每年开春后,农村的农民都会请一位能工巧匠来修理家中破损的竹制家具,一些家庭还得购买一些新器具。绗缝师傅通常在某个香堂或香仓工作。在这样的绗缝作坊里,总有几个孩子向师傅要竹片。大部分老师都很好说话,孩子也能拿到竹片,但也有少数调皮的老师拉着脸很严厉,假装很强硬,总是不肯给。遇到这样的师傅,孩子们因为等着糊风筝,就想尽办法去偷竹片。其实做风筝用的竹片,也就只有裁缝用的竹尺那么好,不挑竹图质量,随便哪一块都好用。工匠师傅的作坊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边角料,孩子们拿一两件也不算浪费材料。不知道老师傅们在想什么。
我没有这种毛病。那是因为我奶奶信佛,她家厨房梁上有很多念佛用的香烛。这个风筝是由香制成的。真的是天然的好料子。不仅干,而且根本不需要加工。把外面包着的香叶剥下来就行了。香叶容易剥。用大拇指和食指绕着你的长香屁股使劲揉。很干净,不会留下任何东西。趁朋友们在为风筝架挠头的时候,我偷偷溜进奶奶的老屋,迅速从厨房的房梁上拔出三根长长的香,像做贼一样逃了出来。香芯总有一点浅红的颜色。不知道是用香叶包的,还是做香的人特意染的。每次,他都要在手上染两个红印子。此外,奶奶念经的香案上还堆着一整刀制作经书的黄梅纸莎草纸和纸锭,也是糊风筝的最佳材料。我偷长香的时候,总会偷一两根。我用这两个现成的材料做了一个风筝,被村里的同伴看到了,他们经常找我帮忙再偷一次,但我不敢答应,因为太少了,我奶奶觉得有必要抽我的手。
有时候因为一个人搞不定一整套的东西,我们只能几个人拼凑,一个人上架,一个人出书,一个人出门。每个人都在太多的厨师中成功地制作风筝,然后一起在田野里放飞。在田地里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看到风向后,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双手握住风筝,另一个人拿着放线轮,放出一段线,摆好跑的姿势,侧着头对身后的人喊“松手”!拿着风筝的那只松开了手,与此同时,拿着线轮的那只跑进了风中,其他的紧跟着。结果,风筝在那根细线的牵引下,被提得笔直,悠闲地飞在半空中,那根细线在半空中划出了一个又大又美的弧线。于是,朋友们一起拍手大喊,表示风筝放飞成功。那时候,哪怕是像这样几个人拼凑的一个风筝,也能让我们开心很久。风筝在天上飞,地上的孩子总是轮流拿线轮。你放一会,我放一会,直到他们的父母在村口喊吃饭。而找回的风筝,今天必须放在这间屋子里,明天必须依次放在那间屋子里。有时候因为风太大,或者线放的有点太长,不小心断了线,风筝被风吹走很远,没办法摘下来,只好看着它叹气,骂人,跺脚。遗憾和悲伤的感觉无疑是非常强烈的。
记得有一年春天,爸爸曾经给我做过一个风筝,也是六边形的,很大。因为做风筝的那根竹子,父亲原本打算做一个锤柄。我父亲是泥瓦匠,一把八磅重的锤子是他的谋生之道。锤子的手柄一定要用竹子做的软柄,否则打大石头时手掌和手腕会麻木疼痛。
那天是清明节前的一个周六,下午没有课。妈妈说下午做清明果。她早上已经准备好了做水果的米粉,准备让我下午和我姐一起帮她做。但是我妈有点生气,因为我吵着要做风筝,不肯帮忙。后来父亲出来演马戏。他让我和妹妹帮妈妈做水果。他给我做了最大的风筝,这自然让我很高兴。我们三个人在屋里做水果,爸爸在门口的长椅上给我做风筝。然而,我总是坐立不安。我几次跑出去看米线,父亲却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嘴里叼着烟,拿着刀在挠竹片。竹片切的很光滑,厚薄均匀。我决心切不出这么好的风筝骨架。奶奶拿着清明节的门票从老宅来到我们家的时候,看到这一幕,假装生气的说:“你们父子真小,一个十二,一个十三!”!然后他看着爸爸剪的竹片的长度说:“我觉得这么大的风筝,除非有台风,否则是飞不起来的!”
风筝糊的报纸是我爸从村里邮局弄来的,用小铁勺盛了面粉和水,在烤箱室里调好糊。线是我爸爸砌墙用的砖线,因为风筝糊好之后比家里的米线还大。如果把这么大的风筝和一般缝补衣服用的青线和白线放在一起,它会断的。风筝贴好后挂在墙上一整夜,因为要等糊干了才放飞。第二天放出来的时候,真的是最大的风筝,其他朋友都很羡慕。不过,奶奶说的也有道理。在有风的日子里不可能把这么大的风筝放得很高。你要等风大了才能飞得高,也不用怕断了,因为砖线是尼龙做的,很结实。
现在是一年中放风筝的季节。乡下的天还是那么蓝,有微微的微风轻轻吹来。聪明的鸟儿在天空中轻轻地尖叫,并迅速掠过头顶...此时此刻,我已人到中年,却在回想着小时候和朋友在田野里放风筝的故事,回想着那迷人的给人以甜蜜味道的田园风光,回想着田野里的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