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概念是本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次课改提出了语文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概念。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理念的转变有一些内在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阐述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性格好,人格健全。在这些方面,语文课程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2.知识和技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读写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维度上,这些内容有一部分是和我们原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时代相对稳定的,所以大家更熟悉这样一个维度,就是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我们更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的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这就是我们课改所强调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学习,自己形成这样一种学习。同时,我们也体验和反思语文学习的过程,因为语文学习对理解文学作品是有好处的,很多文学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生活、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所以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这是从第二个方面对致力于学生素养的语文课程的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第三个方面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要强调的,就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途径,或者说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整体提升,全面发展,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本身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在语文素养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要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而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训就是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取得好的结果,但最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所以我们在这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要整体提升,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也强调听、说、读、写的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有时过分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体系,而忽略了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因为过分强调各个系统的规律和特点,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要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语文课不应该这么复杂繁琐。语文课应该让孩子通过这种直接的、文本化的活动,直接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时候,我们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的语文课特别复杂,特别‘复杂’,学生就淹没在纷繁复杂、重复混乱的题海中,没有时间真正读一本书,真正写一点东西。所以这次课改不追求知识和能力。
2.学生汉语实践活动(面对面灌输和讲解)
我们知道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而我们原来的语文课,问题恰恰发生在这方面,就是老师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孩子们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整个语文课,老师克服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而讲解的内容和过程本身,却没能给孩子更多练习汉语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没有这样的机会,学生就无法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形成素养。因此,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强调语文实践活动,这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并根据这些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对策。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孩子的学习热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情感体验。
只有经历才能挖掘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文本,把情感当情绪,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绪。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通过朗读能读出这种情绪吗?”“能用姿势表现出来吗?”“能用行动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输入,是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