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和轴对称性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熟悉剪子的刀刃张开、两只手放在钟面上、红领巾的两边所形成的角度,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角度,然后让他们试着自由画出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他们在平面图形中找到角度,学会识别角度。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通过附录3中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比较大、小三角形板对应的角度,学生初步认识到角度与两边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共有六题,第1和第2题是巩固第一部分的画图和识别角度的内容,第3题是巩固第二部分的角度的内容,第4-6题可以作为本课的综合练习。
二、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北师大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而少:对应的主题图,少量的对话和学生的建议。
有几个问题。在“理解角”课程中,以图形为主。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图形来了解边角的基本知识,然后完成练习巩固吗?想一想肯定没这么简单。编辑的意图是什么?我认为图形越简单,含义就越深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不仅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部分:对角度的初步认识。
1.在主场景中,教材首先呈现了三件大家熟悉的生活用品——剪刀、钟表、红领子。
毛巾,剪刀,两把开着的刀片,两只手放在钟面上和红领巾的两边可以形成角度,角度的图形是专门用红线画在三件物品上的,而这些都是角度。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体验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度的过程,是直观理解角度的第一步,由复杂的物理图形简化为几何线条图形,从而达到直观。老师在这里最好用课件的动画来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角,明白这个角不同于桌子的角和我们口语中的角。而且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还可以触摸学生熟悉的红领巾一角,从物理触摸——在课件屏幕上显示物理图形到抽象到平面图形角,循序渐进,让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几何。
2.教材只给了画一幅图的题目,然后展示了三幅学生画的图。很简单的三张图,
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画角所用的工具是不同的,所以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自由画角,学生画角后要通过相互交流和比较来了解角的特点。比如,角的两条线必须相交,但不能“突出”,只能走向交点。在这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借助身边的事物学会动手,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体现了几何直觉。
3.教材让学生知道角的名称和角的记法和读法,老师可以在那里画图。
链接后直接告诉学生,两条直线叫做角的边,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一般一个图形不会只有一个角,所以为了区分每个角,在每个角上都标上一个序号,以便区分和读取。序号标记是什么,就记为∠几个,读作:角几个。书上标注的角度是1。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字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老师还要强调标记要规范美观。在这里,学生可以理解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也可以接触到角的数学符号,感受到几何图形和数学符号非常生动、简单、直观。
4.教材要求学生在四个平面几何图形中各找出三个角,并标出。图1是学习用的。
学生的演示,剩下的三个图形角比较多,学生看起来容易发现,但也容易出错,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每个学生只发现三个角,但通过展示,可能会发现所有的打斗,让学生进一步识别角,加深对对角线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识别桥洞图形中曲边与底边相交不是角。这个反例比较好。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美,体现了几何直观。
第二部分:比较角度的大小。
1,教材是把附录3中的图1剪了两个角,让学生自己比较。在这
学校的学生只能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叠加来比较角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先观察,再猜测,说出哪个角度大,哪个角度小,并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在这里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然后做验证,让学生动手做,学生用重叠法验证。在验证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重叠的方法是顶点对齐,一边对齐。通过观察另一边落在图形内部还是外部来判断角度的大小。最后,老师还可以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增加这个环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材是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角,让他们找东西。这个问题是让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角度与张口有关,与边长无关”的事实。这个环节是否需要提前准备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先观察两个三角形?学生说不一样是因为大小不一样,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一样是因为形状一样。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形状相同的原因与三角形的三个角有关,让学生自己操作,发现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个角相等,让学生触摸两个角对应的边,发现对应边的长度不同。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与自身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1.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对前面学习的两部分的深化和巩固。对于第三个问题的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淘气活动角,想想这个活动角要准备什么。学生将说出两根棍子、绳子或两张薄纸、图钉和其他物品的名称。这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物品,分发给学生做一个活动角度,进一步了解角度的构成。然后学生可以移动角度,发现角度两边都可以移动,从而感受角度的变化。当两边拉开时,角变得越来越大,当角的两边合拢时,角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学生就能感知到角的大小和大小。在这里,静态的平面图形转化为对实物的动态操作,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直觉和兴趣。
2.教材中的第六题是扩展题,体现了灵活性和多变性,不仅是问题答案的多变性,
除此之外,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操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剪、画、折等。所以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在这里得到训练。
第三,教材启发教师教学。
刚接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时候,听前辈说北师大的教材有很多不足。
不过内容杂而多,最重要的是图多字少。当时觉得很难教,因为不知道教什么。慢慢教下来,发现北师大的教材是一本简单、深刻、有意义的书。知识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内容却很丰富,很有内涵,需要老师仔细琢磨。他并没有给老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但是给了老师很大的思考空间,让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比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学抽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可以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摸一摸、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来提高。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表达,学生很难理解和探究数学的本质,所以图形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提取数学知识。因此,几何直观能力是学好小学几何知识的保证,是思考数学问题、发展数形结合思想、形成空间概念的基础,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利用书中的图片,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方法,让学生有直观的几何能力,在玩中学、学中有乐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