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过去重视理论和成绩的现象,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前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需要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文将探讨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足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训练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数学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小学数学中的很多例子都是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回答某个问题、学习某个数学公式,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足的原因
1.老师忽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靠课本,她讲课本上的东西,课本上没有涉及的东西就忽略了。循序渐进,填鸭式教学不会把数学和生活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被压抑,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可能会造成生活与学习的脱节感。他们不能举一反三,只能盲目跟随老师的脚步。这种情况在应试教育中更多,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2.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很功利。为了获得好名声,他们用相对“快捷”的方式教授学生知识和解决数学习题的能力。对于一些难记的公式和定义,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它的弊端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显现出来。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3.学生缺乏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不具备主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课本知识,无法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讲完“认识人民币”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两节课可能学生是分开理解的,但是如果放在一起,让学生花钱买东西,有些学生可能就不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需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灵活。数学的难度在逐步增加。因此,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1,让数学和生活在一起。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小学经常学习变化的知识。教师应该抛弃过去的旧观念,在讲课中使用生活中的材料。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学生手里有五块钱,一个笔记本需要一元,一支笔需要一元半,一个棒棒糖需要五毛钱。这种情况下,老板需要拿回多少钱?再比如,讲到“三角形有稳定性”这一章时,老师可以举个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正是三角形的这种特性,才使得衣架能够支撑起柱状的衣服。在谈论矩形时,学生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矩形,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必须意识到数学并不全是无聊的。有了生活中的这种素材,学生就可以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无论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同组其他成员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鼓励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发散思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3.教师应该创造问题情境。小学生太小,不能理解一些复杂的句子和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用学生自己的例子来讲解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对于一些可以手工制作的材料,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如,制作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等。圆锥体拆开时是扇形,圆柱体拆开时是长方形。这种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可视化,使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不使数学与生活产生割裂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深入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
【1】杭国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2014。
[2]潘宋梅。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研究。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