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人格、意志品质、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基础教育。劳动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感恩,增强体质。同时还能让孩子的手和脑协调发展,促进脑细胞的发育,让孩子更聪明!

但由于现代家庭经济的普遍改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吃过什么苦,“穷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一些孩子心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因为一切都有大人保护和支持,孩子的依赖心理逐渐养成,自己做一件事就觉得苦,觉得累。父母在家再忙,孩子就是不知道帮父母分担一些事情,自然享受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正是这种对苦和累的恐惧,让“劳动”在孩子心中成了“苦工”的代名词。而且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包办,剥夺了孩子参与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导致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劳动观念弱化。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主要有以下四点:

1,鼓励孩子积极工作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懒惰的。他的好奇心一直在督促他不断学习和实践。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不安份,仿佛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和精力。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主动劳动的习惯,爱上劳动,看到他们的劳动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下次就会更加努力,希望得到表扬。比如晚饭后,孩子会自己刷碗。这时候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你可以自己刷碗了,太好了!当然,家长还是要给予必要的辅助引导。

2.把劳动变成游戏。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我们可以试着把一项工作变成一个游戏,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做事的动力。孩子会抱着玩游戏的心态主动劳动,不再觉得劳动苦、累。比如扫地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台吸尘器,这是我们的武器。地上的垃圾都是小怪物。我们是奥特曼,你的地盘在哪里,这里就是我的。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抓到更多的怪物。

3.愿意让孩子工作。

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让孩子辛苦,尤其是老一辈,熬过了苦日子,更不愿意让孩子再苦。有些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着他们,保护他们免于这些“苦差事”。最终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依赖性强,最后成为啃老族。尤其是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就不能自己做饭洗衣服了。他们放假带着一大包脏衣服回家,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他们以后怎么照顾别人?所以,父母必须愿意让孩子工作。

4.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父母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孩子的行为习惯通常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同性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更大。所以,孩子要想勤奋,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展示好的习惯,让孩子意识到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需要个人努力去创造的。

5.不要怕孩子犯错。

任何人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在劳动中犯错而让孩子去做。实践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孩子这次犯了错误,下次一定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的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大发雷霆,唉声叹气,批评抱怨,导致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

总之,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一定要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喜欢劳动。小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对知识的实践,是对生活的品味和理解,所以让孩子多学习劳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看待「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欢迎关注转发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