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红军兵工厂曾经组装过飞机。

军事史:红军兵工厂曾经组装过飞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红军时期人民军械的条件极其简陋。他们最多能做一些大刀,土炮,土制手榴弹,重装子弹。但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红军兵工厂曾经组装了1架飞机。是鄂豫边区军委的兵工厂创造了这个奇迹。

鄂豫皖苏区的兵器工业起步很早。1928年9月,鄂东特委成立熊家嘴兵工厂,员工30人。主要制造刀枪,修理枪械。1928年,在开辟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根据地的过程中,党组织派出党员、铁匠、铜匠、银匠组成柴山堡机械修理队,为红军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撅手枪。1929年春,机修组扩建为机修所。

1930年65438+10月,鄂豫边区特委将郭家河乡的马步、陡山河乡的陈冲等几个机械修理车间迁到柴山的宝佛寺,建立了鄂豫边区军委兵工厂。* * *有厂长熊明卓、党支部书记阮德成等60多名员工。工厂位于佛尔寺,位于新县陈店乡高湾村。这里曾经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寺庙,坐北朝南,四面环山,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古树参天。寺内共有15间房屋,分两排,每排五间,与东、西厢房组成四位一体的院落,占地1050平方米。

19313月16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龙从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通信任务。返回途中在大雾中迷路,燃料耗尽,在河南省罗山县(今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陈家河登陆,被红军俘虏。

在龙的带领下,陈家河的红卫兵和红军指战员卸下了六件飞机。黄安县紫云区第三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吴杭干,在沿途工农民主政府组织的4000多人的帮助下,挑选了150名壮丁组成搬运队,历时半个月。鄂豫边区军委军火库骨干立即奉命赶赴辛集。在龙·文光的指导下,被拆除的飞机被重新组装起来。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列宁”,陈昌浩用它轰炸了黄安县,这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1931 4月初,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鄂豫边区军委的兵工厂被迫从河南迁到湖北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嘴。位于河南新县皇姑畈的红军造枪局和位于黄安县奚家岗的红军机械修理所也迁到了这里。此时,他们与熊家嘴兵工厂合并为鄂豫边区军委兵工厂,成立了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工厂有一个总厂和四个分厂,* * *有300多名员工。

在敌人严密封锁、缺乏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恶劣生产条件下,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忘我工作。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有当地群众捐赠的废铁、红军进攻铁路时拆除的铁轨和战场上收集的破碎武器零件,还有一些是冒着生命危险到敌战区购买者秘密购买的。

随着战局的发展,手枪已经不能满足红军的需要。鄂豫皖军委的兵工厂开始模仿汉阳,几经努力终于成功。

据史料记载,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是最早实行质量承包制和质量管理制度的红色军械企业,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雏形。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任务层层转包,最终落实到每个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非常严格,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有限条件下生产的军工产品合格率。

1932年4月,30万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从湖北黄安县熊家嘴迁回河南新县王湾村佛尔寺。同年7月,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形势十分严峻。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被迫解散,重型装备就地掩埋,青年工人跟随主力西进,其他人员分散加入游击队。

如果从鄂豫边区军委兵工厂的建立说起,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只存在了两年半。在此期间,工厂* * *生产了4000多支手枪,800多支仿汉阳制造的步枪,1,000多枚麻尾手榴弹,供前线使用。同时还重装了21,000发弹药,修复了1.1,000门火炮,数门迫击炮,组装了1架飞机。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