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专家对小学科学作业有什么建议?
“从现在开始,请每晚7:00-9:00观测月亮1次,画出28天你看到的月亮的形状。”这是本市小学一年级“暑假生活”的一个作业。看起来简单有趣吗?
“如果孩子真的想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月相图,恐怕只能熬夜了。”尚海明笑着说。他承认,借助搜索引擎或自然教科书,“猜测”月相变化图并不难。但科学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从而引导孩子掌握实事求是、找出真相的方法。科学作业本身难免存在科学知识的漏洞。他建议这个作业不妨加一个小问题,有趣一点。“晚上7点到9点看不到天上的月亮的时候,想想是什么原因?”这样,孩子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抬头看看星星,做好记录和观察,而不是凭空想象。
唐海明说,这种常识性的漏洞,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甚至文本中。在日常的科普活动中,孩子们最关心的往往是“天空中最亮的北极星”在哪里。这让科普工作者哭笑不得——仰望星空,北极星的亮度只有二等,远不如织女星和牛郎星,在上海夜空中肉眼很容易看到。唐海明在帮儿子复习功课的时候,发现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有一篇课文《儿童数星星》描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的童年故事。文中说,“离他们(北斗七星)不远,有一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反映主题而适度强调或夸大是可以理解的,但编辑不妨在笔记中注明科学道理,以免误读。”唐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