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教师管理新机制。让我们感动名师。请出去。

目前,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全部在成都市事业单位有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是学校,而是一个叫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的机构。这个机构统一管理城乡教师的人事、户籍、保险、工资等。

从这个机构成立开始,老师就从学校的人变成了系统的人,被教育主管部门派到学校任教。学校负责老师的日常工作安排和考核,不合格的老师会待岗甚至被辞退。“教师能进能出,能竞聘上岗,团队活力被激活。”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卢新伟高兴地说。

阻挡流动的“玻璃门”被打开了。

为什么要实行“县管校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生流动加快。校本派位的做法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金瑞峰说。比如有的学校人浮于事,有的学校人手不足,骨干教师在学校间的分布也不均衡,音乐、体育、美容等小学科教师严重不足,这些都需要重新配置区域教师资源。

如何让老师沟通顺畅?成都市教育局经过调研和试点,形成了“一个中心”、“两种模式”的教师交流方式。“一个中心”即各区(市)县分别建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两种模式”分别是青羊区和温江区实施的“一步到位”模式,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纳入“县管校聘”范围,郫县和双流县实施的“分步到位”模式,即新教师先纳入“县管校聘”范围,其他教师第二步纳入统筹管理范围。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与教师签订人事合同,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手握两份合同的教师,完全从原来的“学校人”变成了“制度人”和“社会人”。

“不要低估这个简单的变化。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温江区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农村学校多,优秀教师不足。“大部分城市教师因为学校的固定编制,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即使是短期交流,市区校长也是抓着一些骨干教师不放。”。

实行“县管校聘”后,温江区根据各校学生人数重新核定各校编制,根据竞争上岗情况重新决定去留。“如果一个学校的汉语老师多了,那些竞争不上的老师就会在学校之间争夺职位,调整到其他缺乏编制的学校,从而盘活整个地区的教师资源。”温江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说。

不合格者将被上岗,甚至辞退。

回忆起几年前的“待岗”经历,成都市青羊区文翁实验中学教师张宇(化名)显得有些尴尬。

当时他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有的年轻气盛,不怎么听别人的指示,安排的教学工作也是草草处理。“校长多次劝说教育,仍未能改正。第一学年结束后,他被学校评定为“不合格”。

“拿到报告的时候,我傻眼了。”张宇说,他以为当了老师,干得好不好没多大关系,至少不会被调离教学队伍。但按照青羊区教育局的规定,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张宇将面临“待岗”一年的处罚,需要重新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再次评定为“不合格”的,直接辞退。

对于张宇来说,在职培训的那一年就像“人生重来”。他特别珍惜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回到岗位后,同事们看到了他的巨大变化。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成都其他县(区)的老师身上。这一切都源于成都市教育局大胆推出的教师退出机制。

“‘区管校聘’理顺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关系,解决了教师无法流动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流动,教师还在体制内,‘铁饭碗’没被打破,教师还有‘资本’懈怠。”卢新伟说。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净化教师队伍,让愿意从教、有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把敷衍塞责、粗心大意、不具备基本职业道德的人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成都市青羊区率先试点,大胆出台《教师退出岗位实施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化“教师退出”。

“这是真的!”文件一出,教职员工中起了涟漪。“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可能会被辞退,但现在我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青羊区泡桐树小学绿洲分校教师蒲建军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看这个文件时,感觉“特别凶”,但他也认为,建立退出机制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工作岗位,提高教师素质。

吕新伟说,“退出”不是目的,“鼓励”才是重点,是在全市教师中形成一种认真、诚信、积极向上的氛围。

刚性分配的老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

目前,成都市的编制、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正在合力推进改革。全市21个区(市)县中,19个建立了教师管理服务中心,33319名教师纳入“县管校聘”范畴,实现了“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在同一所学校任职9年以上的校长(含副校长)在同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满6年,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骨干教师逐步实现轮岗交流。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教师交流受限于职称的缺失,评聘矛盾突出。”吕新伟举例,本市青羊区中高级教师691人,占教师总数的16.8%。估计要十年时间才能逐渐消化掉他们。“这就导致了中青年教师普遍无法晋升职务(职称)的问题。”他说,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顾虑,交流到新学校就要从头再来,职称评聘更是遥遥无期。

教师交流的另一个障碍是目前教师编制整体不足。按照国家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比例标准,很多地方和学校已经很不适应。以青羊区为例,该区现有教师编制核定为2011,中小学编制总数为3767人。但近年来,庆阳生源每年增加2000人以上,“三年验证机制”无法适应激增的生源。

此外,由于教学、产假、因病丧失工作能力等客观因素,学校仍有大量教师“不在岗”,极大挫伤了学校参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吕新伟建议,尽快实行教师职称评聘结合。评聘结合前,未评聘的一律超岗聘用,逐年消化;制定超编状态下人才合理流动的人事管理意见;研究制定无学籍教师管理机制下的教师职务聘任管理机制;在职称评聘中,对流向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同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师交流比例,满足教师脱产培训和继续教育需求;给予学校更大的在编使用自由,对因重大疾病长期不在编的教职工实行编外管理。(中国教育报记者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