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江苏淮安人。他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 * *生产党和* *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3月5日,1898,一名男婴在江苏淮安县周嘉大院出生。这个男婴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艺能给大儿子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望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给家人带来繁荣和幸福。但没过多久,为了庆祝十一叔生病,大鸾收养了他做儿子,但庆祝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十一叔很快就去世了。从此,陈阿姨成了大鸾的第二个妈妈,也是大鸾的看护者和教育者。

母亲陈出身书香门第,爱好读书、绘画、写诗,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大鸾还在学英语的时候,就把一些流行的唐诗片段当儿歌教给了她。大銮虽然年轻,但是很聪明。她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句。5岁的时候,她开始读书,练习写毛笔字。为了写得漂亮,他经常站在书桌前,手肘挂着笔,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大乱也喜欢玩“益智游戏”,尤其是“拼图”。他用七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拼出各种图案。他总是把它们放得又快又好,还有很多花样。有一次,陈妈妈叫来了一群朋友,让他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她在他们面前堆了一些方块字,每个人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比一比谁先组出来。陈妈妈大喊一声“走!”。小伙伴们已经开始挑词,开动脑筋安排句子,有的还帮忙认真思考;有些人头脑空虚,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这时候聪明的大鸾稍微想了一下,就选择了方形的字,并进行排列。很快,他拿出一首唐诗:“锄草日正午,汗滴下土。谁知每顿饭都辛苦。”旁观者都称赞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会飞得很高。”

陈妈妈经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这些年来,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充满爱国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了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江苏淮安,跟随三伯来到东北,先入殷罡书院(小学)读书。半年后,我进入新建的奉天六中C小学(后改为奉天东关示范学校)就读。在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很多进步的书,如《警世钟》、《回头看》等。,并订阅了《盛京时报》,从而养成了每天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有一年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着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故事和俄军血腥屠杀村庄的惨烈场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从此他也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学习?”一个同学说:“读书为礼。”另一个同学说:“给爸爸读书。”还有同学说:“为了钱,为了衣食而读书。”老师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学习?”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所有的学生都对他表示钦佩。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此时,他的生活费由他的叔叔提供,他的叔叔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假期为学校抄写教材或雕刻蜡纸来赚些钱补贴家用。贫穷的生活鼓励周恩来努力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经常要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他不得不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印刷精美的司马迁名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伙食费都拿出来买了这本书。回来后,他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忘记了自己饿了,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在报考南开学校之前,他去补习班上了三个月。由于他的努力,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其他科目总是全班第一。尤其是他的写作水平更加出众。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经常不写稿子就写文章。这样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老师同学都尊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大力推荐下,周恩来免除了学杂费,成为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学生。

200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他怀着求实救国、解除人民痛苦的目的,漂洋过海,留学日本。到了日本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头脑豁然开朗。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真的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1918二月11是中国农历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这辈子最烦的就是普通人定下了不去的志向”,然后又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要想得比现在更新;第二,做最新的东西;第三,要学会最贴近当下的东西。自由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做事,真正地学习。”

从这一天起,年轻的周恩来进入了他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