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一票否决”。怎么会是“不”呢?谁来“决定”
一段时间以来,幼儿教师虐童、小学校长虐童、教师猥亵、知名教授抄袭、大学校长严重违纪的新闻接连曝光。最近多部委对青年教师师德实行“一票否决”。这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是整顿师德、维护校园净土的必要举措。一句老话的复兴反映了社会的关注和需求。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可以弘扬教师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使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都赞成应该做什么。
恐怕不仅是高校青年教师,所有教师都要一票否决,所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岗位,都要一票否决。而且学习水平越低越应该。因为越年轻的受教育者越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比如带领女孩开房的小学校长,不仅要一票否决,还要依法严格执行。所以师德“一票否决”是普遍适用的措施。但是,如何衡量、由谁来评判教师的师德,为什么只抓青年教师的师德,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问题是,师德一票否决,对提前预防的作用非常有限,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校长为例。请问开房事件曝光之前,有谁怀疑自己的师德有问题?不仅没有问题,而且他从教师岗位到校长岗位的进步,说明他在海南万宁教育局长眼里至少是一个专业、称职的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师,居然把自己应该保护的学生当成了侵犯的对象。
这无疑意味着,只有在事件的揭露引起公愤乃至法院审判被绳之以法后,师德一票否决才发挥了作用;在此之前,动力几乎微乎其微,甚至为零。这样说,我并没有抹杀师德考核作用的意思,我只是说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与之成为一项综合措施,“一票否决”的作用有限。一味的依赖这个会留下隐患。这一点也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校园性侵事件中得到证明。为什么很多学生,被老师猥亵了很久,总是发现不了?这些学校对师德考核没有要求吗?但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制止对学生有害的行为或者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等,不就是《教师法》的基本规定吗?非正式教师的基本规则?
可见,不能完全依赖师德评价。它的意义往往在过去式,对现在式不起作用。要杜绝对儿童的侵害,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借鉴香港实行的“查性犯罪前科”制度,让有这种不良记录的人很难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加强性别教育,让孩子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师德败坏绝不是小事。要用好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把利剑,坚决斩断“师德败坏”的不正之风。如何评价师德,由谁来评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最重要的职业前提。如果一个教师的师德低下,就会影响下一代,成为教育和社会的隐忧。因此,加强师德考核,净化教师队伍,以维护教师和教育本身的纯洁性和高尚性,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师德的问题在今天并不存在,师德的标准早就有了。65438-0997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国家教委重新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教育部开展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包括师德、业务、教学工作量考核。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师德考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导致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堪忧。
现在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当然有强化的意义;但有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如何评价师德,由谁来评价?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陷入“走程序、走过场”的形式敷衍。
一方面,一个老师好不好,师德高不高,不应该由少数教育官员或者固定的考核机构说了算。否则,所谓的师德就会成为满足教育官员需求的标准,而不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比如,一些学生中不受欢迎的老师,成了学校管理者心中的“宠儿”;一些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的老师,考核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把考核老师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家长和学生,也未必合理。学生和家长如果要求严格或者说难听的话,可能不领情;学校和领导对松散的成绩不满意。在这两种标准的对比下,我们可以看到师德中存在着两种异化,一种是体罚的屡禁不止,一种是“跪”教育的方兴未艾的尝试。
更重要的是,师德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就会受到社会整体道德氛围和行业制度的影响。在整体问题和制度症结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如何打破“单兵突进”的师德考验,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一票否决”听起来很霸气,但执行的力量未必“如其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考核当然符合公正的宗旨,但从程序上看,没有经过培训,怎么考核?没有开悟,怎么会有问责?相对于抽象的、看似极其严格的师德考核,培育师德生成的道德文化土壤和制度环境土壤可能更为迫切。有评论甚至指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是个好提议。那么,官德呢?它们也是道德基准。能否实行一票否决制?或者说,敢不敢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