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台镇简介

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田庄台镇位于305国道(庄河-林西),连接辽南和辽西的检查站,连接营口和大辽河大桥。自古就有营口前有梯田的说法。镇政府位于辽河大桥以北一公里处,人口2.95万,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南大、北大、九院、码头、胜利五个社区居委会。9个村委会:庞家、中央铺、吉家、高家、李阳、白家、马立安、大碾房、岩滩。简史:

在中国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向东蜿蜒至鸭绿江,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现在,辽宁大地上的万里长城不见了,但那些以台湾命名的地方,都是古老的烽火台。

清朝顺治十年(1653),清政府颁布《辽东招人垦荒条例》,至此,田庄台被载入史籍。

在盘锦,以“台”命名的地方有几十个。与所有的“台”相比,固镇田庄台更为重要:扼守辽河右岸,南望营口,西接锦州,左邻渤海,成为控制敌舰从海上入侵内河的重要通道。

鉴于此,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镇西三公里处建起烽火台,戒备森严。到清朝时,田庄台已有两门万斤大炮和十二门五千五百多斤大炮。

清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开放牛庄为通商口岸,田庄台成为辽河水道码头。

中日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3月6日晚,战火烧到了田庄台。据史料记载,田庄台之战是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最后一次陆战。为了进攻田庄台,日军* * *投入了三个师两万多人。三天后,战斗以清军溃败告终。血腥屠杀后,日军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日本官方声称“火光冲天,火光冲天,昼夜不停。”

田庄台失陷后不久,李鸿章仓皇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央视播出的一部八集电视剧《甲午战争》就是这段历史的再现。

甲午战争纪念公墓,现位于田庄台镇政府西南0.5公里处,是为纪念那段历史而建,是盘锦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实录》载:“清康乾年间,田庄台成为辽河下游商人游玩之地。八百里江面帆成行,遨游如梭。”清朝雍正年间,袁兴顺在镇中心开业,不仅经营京、津、沪、杭等地的百货商店,还办理存款业务,以价格低廉、服务周到著称。200多年后,在伪满洲国时期实行物质管制后才倒闭。清朝乾隆年间,上兴(后改名义兴泉)开业,镇上流传着“上兴先来,老爷庙(建于1795)”的说法。到清朝中期,该镇已有8家著名商号。其中以黄县人王耀三经营的一顺华规模最大。1861年,营口开埠,一顺华、广永茂在营口设立分号。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1895)期间,日军放火烧了田庄台,许多店铺被放火烧了。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田庄台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中心,是省内外知名的商业码头。

田庄台是营口前辽河最大的航运码头,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被清政府称为“商贾汇聚之地”,备受瞩目。当时在八里河岸边,有几千个泊位;这个城市商店熙熙攘攘。各行业工商店铺300多家,其中经营多年的老字号有200多家,特别是永裕昌、广永茂、一顺华、双兴和、永元盛、仁和、泰和斋、天一堂等,享誉海内外。也有繁荣的常年垄断市场,如梁冬市,柴火市,席子市场,肉市场,鱼市场,菜市场,评估市,牲畜市场和共富市。还有各种零食和精致的手工艺品,铺满了床。1930开的平版局,1940开的永盛造纸厂,都是盘锦印刷造纸行业的第一。清光绪元年(1875),庙村陈在田庄台设泰和增商,前店经营百货,后院机器榨油。两年后,泰和曾分号在双台子开业,不仅经营百货和榨油,还经营粮食和木材。又过了两年,在二街沟买了两家船网店,取名福昌隆;再过两年,买下大洼西南的二道子盐滩;家里有400多亩地,是当地最大的农工商渔综合经营商行。清光绪五年(1879),福星魁面点店在田庄台张向东开张,以制作天津风味面点闻名。

清初,田庄台辽河码头开始兴盛,旅馆业兴起。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餐馆10余家,酒馆、饼干店30余家。田庄台的大排档集中在财神庙和老爷庙前。其中,陈家关的三鲜(鲜海鲜、韭菜、猪肉)煎饺,周兴旺的“粥面片”,王庆云的“王霸”更是百年不衰。小吃有十几种。

田庄台是清初牛庄八旗的官员。咸丰年间,成立了商业捐赠组织。光绪二年,属海城县西南第三乡,成立乡协。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巡检局。宣彤元年,划归营口直隶厅,名正北镇。民国二年,属营口县第七区,区官主持地方行政和警务。1937,盘山县内包含。民国十三年,管辖面积已达四十平方公里,辖三十二个自然村。

田庄台是这一地区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从明朝(隆庆以前)到民国十二年,先后修建了重兴寺、文昌宫、朝阳宫、关帝庙、望海关寺、凌豹宫、凌云宫、冰殿、清真寺等九座寺庙,成为古镇独有的特色。从清中叶开始设立私塾和专门的图书馆,到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公立小学,再到后来设立于颖、清真寺、女子花园等私立小学。到1946建立了境内第一所初级中学,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培养了众多人才。从民国初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爱国茶园、六合茶园(后更名为兴亚大舞台),成为可容纳近千人的剧场。这里有各种表演和著名演员,京剧大师周也曾在这里表演过。此外,全镇还有图书馆,活跃的民间秧歌,高跷,龙灯。充分展现了古镇文化艺术在过去的繁荣。

清末民初,田庄台郊区8个村有70公顷菜地,年产商品菜400多万斤,80%运往营口。有20多个菜摊和一个菜市场,旺季日营业额约5000斤。民国初年,田庄台有两个酱园,分别是庆丰居和太和斋,生产酱油、酱油、醋和香油。1930之前,各大事务所都有客房接待客户。1931年,田庄台有3家小旅馆。1931,刘在田庄台开了一家照相馆。1931年,田庄台有2家理发店,到1945年,有9家理发店。

1935年,刘连辉和周生在田庄台合建了一个40平方米的冰窑,储存120立方米的天然冰,夏季出售冰块和木片。1940年,李天一在田庄台开了一家制冰水果店,日产量1万件。

田庄台从咸丰九年开始建堡建营,成为守卫辽河门户的重要之地。这里也是甲午战争中最后一场激战的主战场,从而使古镇在历史上闻名遐迩。“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英勇保卫古镇,志愿军夜袭日寇,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都为古镇谱写了悲壮的诗篇。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被日军发动后仅5天,即1937年9月23日,当日本侵略军胜利占领当时的吉林省省会吉林市,当南京国民政府发出《告全国人民书》,警告当时的国民“对日本保持严肃冷静的态度”时,盘锦大地上的向青山、张海天、盖中华等400多名抗日勇士,勇敢地向日军发起了进攻。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第一次遭到人民的迎头痛击,盘锦郝颖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的第一枪。

日伪统治时期,古镇日渐衰落,1948年解放后获得新生。商业繁荣,工业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名品——图强牌升降滑轮和稻花香白酒,曾为古镇增色;东方小学体操队培养了国内外著名的体育明星,为古镇增光添彩。辽河大桥的建成,使这个古老的渡口成为一条通途。从1967到1979,在离镇15公里的荒滩上开发了7000亩耕地,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五七镇”。1975年2月,古镇遭到7.3级地震的严重破坏。经过三年的努力,镇上的人们重建了家园,改变了旧貌。历经历史沧桑的田庄台古镇,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前行。

解放后,田庄台镇的工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当时的工业发展很快。全镇鼎盛时期有各类企业200多家,芦苇编织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全国领先。1952,私人马车合办田庄台运输代理。70年代初,运管局购买解放ca10车,更名为营口田庄台汽车队。随后逐渐发展到32辆货运车,4辆辅助车更名为大洼县汽车货运二公司,成为盘锦仅有的三支专业运输车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