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州理县属于哪个省?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边缘。位于北纬30° 54′43″-31° 12′12″,东经102° 32′46″-103″。国道317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接壤,东南与汶川接壤,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接壤。全县总面积4313.42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德193公里。地质构造被龙门山断裂带打断,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为山地立体气候,春夏降水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mm-1000mm之间,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6.9℃-11℃。全县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17个土属,27个土种。
澧县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其资源优势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药、电、矿,发展潜力巨大。林业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8%,活立木蓄积量2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07%。经济林木以苹果、辣椒、核桃为主,还有葡萄、樱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草地161000亩,有效利用面积1120万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澧县还盛产各种天然药材,如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质量好。理县商品基地已初具规模,是成都市秋季和淡季主要蔬菜基地之一。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和莲藕。
澧县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较大。可开发水力发电量超过1.04万千瓦。该行业主要开发水电资源。目前,已建成干宝电站、礼县电站、红叶一、二级电站,回龙桥电站、米亚罗电站、大沟口电站、狮子坪龙头水库、薛城电站、古城电站正在建设中,已进入前期开发工作。
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和钛,非金属有大理石、硅石、金刚砂、石英岩、云母、花岗岩和硫磺。
澧县山高谷深,风景秀丽。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红叶景区、省级名泉——古尔沟“神风温泉”、东方城堡——陶萍羌寨、毕棚沟自然风光等。
全县辖4个镇(杂谷脑镇、米亚罗镇、薛城镇、古尔沟镇)和9个乡(加比乡、浦头乡、甘堡乡、浦西乡、尚萌乡、夏梦乡、卡姆乡、通化乡、陶萍乡)。有81个村民委员会,202个村民小组,4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总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总人口的32%;汉族8699人,占总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个,占总人口的0.5%。农业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出生率为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
自然地理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边缘。国道317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接壤,东南与汶川接壤,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接壤。全县总面积4313.42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德193公里。
地形是一个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山峦连绵,峰峦叠嶂,海拔1,422 ~ 5922m,高差悬殊,河谷纵横。
澧县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电可开发量达654.38+0.04万千瓦。杂谷淖河(历史上称为沱水)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横贯全境,在汶川县汇入岷江。水流湍急,县界流量146km。
山区土壤、气候、植被乃至农业生产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呈现出山地主体多层次分布结构的特点。气候受三个环流影响,即亚洲西北部的西风气流、印度洋的暖流和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海拔差异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冬季受青藏高原北部冷空气流影响,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晴多风少。5、6月西南季风加强,空气暖湿,降水增多,形成雨季;7、8月份青藏高压稳定,副热带高压西伸,降水减少,形成伏旱;9月和10月降雨量增加,形成低温降雨季节。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和非金属矿物,如大理石、硅石、金刚石砂、石英岩、云母、花岗岩和硫磺。其中开发利用的只有大理石、金刚石砂和硅石。水能资源河流缺口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42万千瓦。已建成中小型电站37座,总装机容量47座,总容量3.54万千瓦。
澧县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其资源优势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药、电、矿,发展潜力巨大。林业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8%,活立木蓄积量2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07%。经济林木以苹果、辣椒、核桃为主,还有葡萄、樱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草地161000亩,有效利用面积1120万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澧县还盛产各种天然药材,如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质量好。理县商品基地已初具规模,是成都市秋季和淡季主要蔬菜基地之一。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和莲藕。
历史的发展
清乾隆十七年(1752)消灭杂谷土司仓王,为了治理百姓,改土地为力帆直隶厅。民国初年,汀州改为县,民国35年(1946),为缓和民族矛盾,定名为“范”。扎古脑镇是藏语扎西朗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的交通要塞和贸易集散地之一。
澧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杂谷脑河沿岸生活繁衍。龚宇属凉州,秦属宋边路。西汉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65438),设文山县,入中央版图。广柔郡建立于西汉三年(公元前67年),属蜀郡。东汉光和帝统治时期(178)属于寒山洼地。隋开帝六年(587年),设金川县(今通化乡卡子村)。仁寿元年(601)改为通化郡。唐武德八年(625年)设韦州郡、薛城郡,后设孝丰郡、韦州郡、定连郡。宋元置巴州、保宁郡。明朝永乐五年(1407),设杂谷绥靖部。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地为溪,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堂(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改为力帆直隶会馆,辖区辽阔,号称“四地五屯、九干宅、十宅、三樊宅、六李宅”。
民国二年(1913)改为力帆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监察区。35年,力帆县改名澧县。
1950 65438+10月16澧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茂县地区。1951年11月县政府从薛城迁到杂谷脑。毛文羌族自治县包括汶川和茂县,成立于1958年7月。1963年6月起,蠡县逐县恢复。扎古脑镇是藏语扎西朗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的交通要塞和贸易集散地之一。杂谷脑镇横跨杂谷脑河两岸,一座大桥横跨河谷沟通两岸交通。是国道213(成阿公路)的枢纽和中心点。距成都202公里;距离马尔康190公里。1990年,该县行政区划分为2个镇、IZ乡和82个村。4个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
当地习俗和惯例
喜事锅——羌族人在庆祝新年、举行婚礼或与亲朋好友聚会时,喜欢跳喜事锅。大家通宵载歌载舞,好不热闹。欢乐锅村包括传统婚礼上跳的“仪式舞”、“祝贺舞”、“农事节舞”、“野味锅村”。_
在传统的羌族婚礼中,首先,该村的歌舞专家每人组成12人的“迎宾”(男方)和“伴娘”(女方)。婚礼当天,无论天热还是天冷,当婚礼宾客接近村口时,伴娘们会毫不留情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泼在婚礼宾客身上,阻止他们进村,直到婚礼宾客交出“入村礼”。进村后举行“刚午饭”(羌语)仪式,迎亲的客人就人类的起源和夫妻俩的恋爱过程发表演讲。致辞结束后,宴会开始,调皮的伴娘们把桌上的筷子换成了稻草,让迎接婚礼的宾客在看到美食美酒的同时,也吃不下饭。伶牙俐齿的伴娘们还即兴编词,载歌载舞,给壁炉添柴,弄得她们大汗淋漓,心慌意乱。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女方的亲友(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了抒情优美的“仪式舞”。这些妇女穿着红裙子,系着红腰带,在壁炉前站成半圆形队形,唱着欢快的歌曲《西边热起来了》,祝大家繁荣和谐。两人一组的舞者互相抓住对方的红皮腰带,做碎步晃动上半身,然后依次起舞。其动作特点是上身不动,腰部转向胯部。在毛文县赤壁苏区的卫城(古“南水”羌部的中心)和蠡县姚平羌村(曾是古“白狗羌部的中心)至今仍有“礼舞”的遗存。相传“礼舞”是古代女巫主持仪式时表演的,后演变为女子歌舞,但仍保留着断步转臀的特点。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伴娘们盛装打扮,唱起了《穿衣歌》,然后一个同龄的小伙子把新娘背出了村口。新娘身着红衣,撑着红伞,骑着骏马,在伴娘和婚礼宾客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走向新郎家。仪式和宴会结束后,歌舞又开始了。”祝贺舞”是宴席上亲朋好友跳的一种舞蹈。歌词简单,内容与婚姻息息相关。舞蹈开始时,右脚大多在左脚前踏一两次,称为“一步”或“两步”。
婚礼离不开酒,包括以酒为主题的酒舞,模拟孔雀造型,动作活泼。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农时季节,羌族还喜欢跳锅庄舞,又称“农事节舞”。金秋(十月初一)举行的“无子节”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流行。那一天,男人们都穿着女人的红裙子,手里拿着羽毛在山上唱了一天的歌,跳了一天的舞,来迎接唱歌的仙女,并为灾难祈祷。“俄约改正”节在五月的第一天举行,祈求山神不要降雹或引发洪水,意为祈求新年,祝愿新的一年。节日期间要在“神前忙”的锅地里跳,有弯腰拍手绕脚的动作。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礼县周边羌族村寨的重要节日,主要祭祀山神。在那一天,要表演“瓦沙瓦粘脚”舞。跳跃时,双脚左右交替踏步,双臂水平伸展,随着脚步上下舞动,犹如雄鹰展翅飞翔。浦西地区的羌族村寨会在腊月的晚上跳“稻全稻全”锅舞。客人来到寨楼,主人献上青稞酒,然后男女相对,擀面杖起舞,心情无比愉悦。
游戏色锅舞也叫“游戏锅场”,如卡子强村的游戏锅场。跳舞的人手拉手站成横排,领队带大家走一圈后,大家依次钻到第二、三位的腋下,双手放在右肩上,然后走一圈,从腋下的第三、四位开始,直到大家的手放在肩膀上,就像一个扣链一样,然后再来。跳跃时一步一个脚印,笑声不绝于耳。_
由于流传地域不同,开心锅村的风格和特色也各有特色。在毛文县有25种常见的锅庄舞,其中许多赞美母亲,较少爱。舞会在户外举行,场面很大,村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队形变化很大。跳舞时,站成两排,互相跳舞。动作是“双面翻转”,也叫“有多强”,即向左右转动;“四角翻转”又叫“惹英博”,即向四个方向翻转跳跃;“三向跳”又叫“西来瓦下”,即向左向右向前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种舞蹈的特点。此外,还有不少乐声舞蹈的名称,如《在山里》、《来所》、《贝贝所》,都是舞蹈中的快乐叠句。毛文县赤布苏区的“齐多那依玛卡”在整个锅舞中,有一种左脚处于较低位置的独特的蹼腿动作。跳舞时,他手拉着手站成横排,右脚往下踩时,左脚在较低的位置蹼腿,臀部因为不断踩腿而摆动。汶川、理县经常跳的锅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服”、“牧溪”、“周舟来”等二十多种,内容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密切相关。比如礼县薛城锅村的“筛”,就表现在打谷场上。人们筛麦扬灰,想到的是丰衣足食,仿佛听到厨房里铲锅“叮叮当当”的声音。嘉善锅村的“玉米转身”也与收成有关。总之,汶川县、理县的锅碗瓢盆,步伐颤抖,像是拍着翅膀或拍着脚,欢快欢快;卡兹壶含有特殊的弹性;还有一种是幽默锅,特色动作是逗脚,比如膝盖向内翻,左手伸到左脚上方。手掌向上时,左脚微微抬起。
担心锅寨——羌族非常重视丧葬仪式,丧葬仪式非常古老。明代《周卫志》记载:“人死,必坐于仓廪木架上,衣冠弓佩。当他们诅咒时,他们会献上猪和羊,然后烧了它们。”羌族丧葬之夜,在忧锅村跳的动作和名称,各地都不一样。龙溪的“南坎索”以单脚跳为主,即左脚向前踢时,右脚在原地轻跳一次再换脚。跳跃时,从下到胸拍手。汶川雁门乡的“撒撒撒”有一套规范的舞步。我们无法用汉族习惯的庄重来理解烦恼锅村的乐舞,比如旋律活泼、动作轻快的“撒撒撒”。《烦恼锅村》的歌词内容简单,或抒发悼念之情,或回忆死者生前照顾子女的心情。
巫术舞蹈——解放前,除了邻近藏区的部分羌人信奉喇嘛教外,其他人普遍信奉万物有灵论,将屋顶的白石奉为神灵。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从北方迁居岷山,与当地土著氏族格吉发生大战,格吉是一个狩猎氏族,强壮善战,屡次击败羌人。当羌人准备行动时,上帝给首领发了一个梦,要求他们用坚硬的白石和木棍作为武器,在脖子上挂羊毛作为标志。于是羌人照做了,经过血战,打败了葛吉人,从此定居下来。为了感谢上帝,白石成了羌人的最高神。羌族人称巫师为“许”,白石为“俄许”,巫师是连接羌族与神灵的媒介。_
羌族中代代相传有巫,大多要参加劳动。节日期间,村民请巫师朗诵史诗,为村民祈福驱鬼(如“还牦牛愿”),干旱时求雨等。都属于女巫的功能。羌族巫师的做法都是通过舞蹈来体现的。“牦牛愿望”通常在农历七月举行三到五天。据说在明清时期,澧县的薛城一带相当流行。这个古老的习俗在解放初期仍然存在。那时,领头的巫师会穿着法衣,戴着帽子,左手拿着羊皮鼓,有节奏地敲打着,时而弓身跳跃,时而蹲下跳跃;人们高举矛、刀、火枪、棍棒,在巫师的带领下,随着鼓点的节奏绕着寨子走,然后聚集在羌寨广场杀牛祭神。然后人群敲鼓跳舞。解放以来,羌族逐渐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缚,举行“牦牛许愿”的活动已经销声匿迹。
羌族人特别注重葬礼。庄子曾说:“羌人一死,必焚为灰烬。”。《鲁春秋·酬义》曾记载:“畏羌之民,不忧其死,而不焚之。”可见羌族的葬礼有着悠久的以火祭为主的习俗。在古代,火是生命的象征,火葬意味着灵魂不灭,生命永存。按照羌人的习俗,死后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葬礼,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更为隆重。届时将邀请奇才主持。葬礼的第一天,会跳《叶龙》;第二天会跳《摩尔达沙》《日日崩》;第三天会举行盛大的葬舞,以军礼的形式纪念逝者。这一仪式起源于古代羌人的远征仪式,意为悼念有功将士,以鼓舞民心士气。它由一名军队巫师主持。他手里拿着弩,肩上挂着两个铜铃,皮盔上插着稻草和野鸡羽毛,带领队伍跳跃。现在这种舞蹈已经失传了。丧舞分为三个部分:葬礼开始时的丧歌;两个甲胄舞;葬后三首丧歌。_
羌族巫舞有以下几种形式:_
第一,皮肤鼓励。这是羌族女巫的主要舞蹈。一般两人跳舞,一人持短戈在前,一人随鼓(右手持鼓槌同时持铁圈板,左手持单面鼓)。按照羌人的习俗,人生病或死后举行葬礼时,要跳皮以示鼓励,而且必须由巫师带领,所有亲友都要参加。击鼓的动作习惯是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称为“两边打”。速度由慢到快,逐渐增加下蹲和向前跳跃的动作。有的巫师还要在同一个地方玩龙卷风,非常奇妙。据说跳皮鼓有108种之多。皮肤鼓励的主要步骤有“蹲跳猫步”(一只脚在前,让人感觉好像前脚抱着后脚),“两侧跳”(左脚跳到左前侧,右脚立即向其靠拢踮起脚尖,双脚交替),“膝盖放松行走”(右脚向前,然后膝盖放松,双脚交替,由于膝盖轻微抖动的特殊动态)。_
第二,猫舞。羌人认为猫能为农业除害虫,尊重猫。属于农事节时的仪式巫舞。舞蹈动作多模仿猫的形状,蹲、跳、转、扑都相当灵敏。还有单腿站立,手臂弯曲,手指张开如爪的造型,夸张神化了猫的形象。_
第三,跳“马龙”。这种巫舞流行于汶川地区,由一个巫师独自跳着,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龙头,用一根20多尺长的粗麻绳作为龙身。舞蹈中龙头抬头引,龙尾弹出,长麻绳绕飞,别具一格,颇为壮观。要让马龙舞蹈流畅灵巧,既要有臂力,又要有灵巧,更不用说巫师在蹲跳的基础上抖长绳,难度更大。跳龙可能与明清时期在广大羌族地区驻军有关。当时的驻军都是汉人,他们把内地的文化和习俗带到了羌族地区。跳龙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了汉族地区的舞龙运动而演变而来的。
第四,铠甲舞。大葬舞中的甲胄舞是军礼中的祭祀舞蹈,由远征和胜利之歌两部分组成。远征部分,有威胁敌人的“嘿,嘿”的喊叫声;凯旋部分有“全村战士打胜仗回来了”的歌词。穿甲舞蹈时,舞者分两排脸相对,手中持“弩”或“戈”,步伐似战场上的攻防,以两侧跳跃为主(左脚向左跳一步,右脚指向侧面,交替进行)。第二步是耸肩的侧舞步,伴随着一个hop跳。第三种是把武器握在手里,向前伸,进行杀戮。互相对抗的舞蹈以破碎的脚步进退,并伴有歌曲。当毛文三龙跳这种舞蹈时,这两个人除了头盔和盔甲之外还穿着熊皮,在两个对面的舞者中领舞。两人肩上挂着铜铃,跳舞时叮当作响,主步是碎步。这两个人其实是古代巫师主持大葬仪式的形象。
经济概况
(礼县旅游业蓬勃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
蔬菜、经济林和畜牧业是该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按照“立足绿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礼县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特色小果、牦牛、狍子、酿酒葡萄、沙棘、中药材、圈养山羊等八大基地。2002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3万亩,蔬菜总产量41644吨,蔬菜经济收入1471000元,占农村经济收入的35%以上。推广种植欧洲甜樱桃1100亩、韩国萝卜1630亩、小果2793.49吨、辣椒115.59吨;畜牧业总收入1245万元。2002年,礼县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申报,8月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证书,9月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古尔沟镇被列为全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镇。动植物资源主要树种有冷杉、桦树、柏树、云杉、油松、落叶松、高山标、文冠果、樟树、杨树、漆树、檀香、沙棘等。有小熊猫、叉角羚、冠鹿、豹和鹦鹉、画眉、杜鹃、雉鸡等珍稀动物。有灵芝、香菇、木耳等野生食用菌。盛产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麝香、鹿茸、熊胆、豹骨等优质珍贵药材。
工业
水电产业已成为澧县的主导产业。以水电资源开发为重点,已被列为阿坝州高能耗工业经济发展园区。礼县在夏梦乡规划了3000多亩高耗能工业经济园区,在县城规划了1 . 5万亩绿色经济园区。2002年,全县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资金利税率为18%。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达11050万千瓦时,新产品硅铁2500吨。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4236543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825万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利润280万元。
旅游业
澧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从“接待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陶萍羌寨已经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后时刻,米亚罗景区也在与四姑娘山、卧龙一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2年,* * *接待游客2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895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
行政区划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边缘。位于北纬30° 54′43″-31° 12′12″,东经102° 32′46″-103″。国道317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接壤,东南与汶川接壤,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接壤。
李贤
513222
623100
县人民政府驻杂谷脑镇
2004年,澧县辖四个镇(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和古尔沟)和九个乡(浦头、甘堡、谏壁、浦西、尚萌、夏梦、通化、卡姆和陶萍)。
著名景点
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邛崃山脉东缘。境内山峦连绵,峰峦叠嶂,海拔1,422 ~ 5922米。高差悬殊,山谷纵横。米亚罗是最著名的景点,距离成都153公里,米亚罗藏语意为“好玩的大坝”。古尔沟是省级名泉,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毕棚沟仙镜是景区最精华的部分,集高原、高山、峡谷风光于一体。陶萍羌寨被称为“东方城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村落城堡之一。
米亚罗是中国最大的红叶景区之一,也是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路上的另一个景点。景区内山峦连绵,河流纵横,森林辽阔,空气清新,四季景色宜人。其中壮丽的秋叶和神奇的藏羌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景区总面积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红叶景区大1.80倍。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开放的最大、最壮观的红叶景区之一。
毕棚沟原生态景观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景区内有多种红叶、杜鹃花,有潺潺溪流,有原始森林,有飞瀑,有奇特冰川。这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因为可以充分体验四姑娘山的美景和沟内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条国内外知名的徒步路线每年都吸引无数徒步爱好者。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城堡——四川礼县陶萍羌寨依然巍然屹立。当地政府正在为这个少数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陶萍城堡羌寨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建于公元前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由民居组成的城堡式建筑,都是用泥土和瓦砾搭建而成,没有拉丝,没有挂线,没有架设。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和1933的叠溪地震,至今基本完好。
古尔沟的矿泉水充满了古老的神话。据说在神泉洗眼的人,洗头后头脑总是很清醒,没有头皮屑。总之,确实温泉的水很滑,泉边的红叶很美,藏族风情很甜,泉眼里喷出的水很热...游客渴了,可以在温泉出水口把嘴凑在一起,直接喝。过往的游客都乐于在此驻足,洗去一路的尘埃。古尔沟温泉是四川省唯一的集洗浴、饮用、治疗为一体的天然热矿泉。对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胆结石、胆囊炎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美容、护肤、减肥、长寿的作用。
边边大楼坐落在礼县薛城镇薛城小学一块平地上突兀而起的天然岩石顶上。雄伟壮观,是唐蕃对峙时期,我军剑南路西川使李德裕为谋划防御川西而建。建筑为方形,两层重檐,依山而建的木结构,高度为18米。底层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65,438+02外柱,4内柱,将空间分为三个深度柱和三个宽度柱。内外柱方形,四边弯曲,方形须弥山石柱基础。楼外,建有石栏杆。石栏杆、桩、栏都是方形的,柱顶是须弥上的一颗莲瓣石珠。二层高3.60米,中间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四周的墙壁和顶部的看板上绘有各种人物故事,大部分是李德裕关于备战边关的故事,如议军务、练兵、山川等等。大厅四面有三个大的方窗,大厅外有木栅栏可以走好。
从栏杆上望出去,青山如繁花似锦,风景如画,微风吹拂着画卷,怀旧之情不禁让人落泪。边塞建筑不仅是唐、范对峙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各族人民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象征。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城堡——四川礼县陶萍羌寨依然巍然屹立。当地政府正在为这个少数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陶萍城堡羌寨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建于公元前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由民居组成的城堡式建筑,都是用泥土和瓦砾搭建而成,没有拉丝,没有挂线,没有架设。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和1933的叠溪地震,至今基本完好。
全村98户人家。陶萍羌寨完整地保留了古羌族的特色,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完整。当你走进陶萍,映入眼帘的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羌族民居。这些建筑都是石头做的,有高有低,有升有降。走进陶萍就像走进了一个又深又浅的迷宫,所以陶萍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城堡”。陶萍最高的建筑是羌雕,它是陶萍的标志性建筑,主要用来防御敌人。古塔如剑直插云霄,视觉冲击力极强。在羌人聚集区,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这样一座瞭望塔,连接着数百里外的村庄和村落。一旦发现敌人,马上就会放出烟雾,战争的信息很快就会传到数百里之外。这些碉楼成为陶萍羌寨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里的房子叫庄房,在羌族叫卧哲。这些房子都是用片石和泥土建造的,四五层楼高,有科学的功能分布。下层用于饲养猪、羊等牲畜,中层用作灶台和客厅,顶层用于堆放食物和杂物,屋顶用于研磨和晾晒食物。这种房子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冬暖夏凉,寿命长,一般能用四五百年。壮族房屋的砌砖制度是羌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的重要标志,而这项技术是羌族工匠的专长,在整个阿坝州颇有影响。
令人惊叹的是羌人制作的地下供水系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创举。它的地下水道不是用铁管、橡胶管、木管建成的,而是就地取材,用巨大的青石板建成的。通过许多暗道,清澈的小溪流向每一户人家,类似于现代的自来水管道。这个地下供水系统还具有消防功能。如果村子里意外发生火灾,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