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类型?对小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的目标一致,比如不为外人所知的学习兴趣小组、自习小组。
被动非正式群体:他们的活动往往影响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但并没有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中级非正式群体: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正负效应。比如:经常在一起玩耍娱乐的学生小团体。
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又称“帮派”,往往有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在中小学,非正式学生群体的规模普遍大于男生教女生,混合群体很少。男生组的规模是5~7人。女性群体的规模小于3,更常见的是有2的组合。
对于负面的、破坏性的非正式学生群体,如果群体规模不超过班级,其负面或破坏性作用较小;如果是超出了班级,但还在学校,其破坏力一般不大。
但如果群体的规模和接触超过了学校,学校与周边社区发生接触,其影响的性质往往是恶性的。这个团伙一旦成为跨区域组织,多半会演变成青少年犯罪团伙,后果相当严重。
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上述特征,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采取措施,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非正式学生群体。
扩展数据
如果否认和限制班级或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引起对立情绪。如果任其盲目发展,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群体竞争,阻碍班级集体的正常活动和目标。
非正式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我们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应该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百度百科-非正式群体
百度百科-非正式学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