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读书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1910年春,周恩来随回家探亲的三叔周益谦来到奉天银州(今铁岭县),住在家中,并入殷罡书院(小学)学习。这年秋天,他搬到周在奉天府(今沈阳)的家中,进入新建的奉天六二班小学(辛亥革命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d班学习,课程有修身、语文、算术、史地、志气、英语、绘画、歌唱、体操等。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两年里,周恩来“各科勤奋,善读杂文、小说、新闻杂志”,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大量阅读《史记》、《汉书》、《离骚》等书籍,周恩来的作文尤其受到老师的称赞,经常被贴上“传记”的标签,张贴在学校的成果展上,供学生观看。其中,语文老师赵春在评阅周恩来的作文时,感慨地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从教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东北是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的焦点。1904到1905的中俄战争,让数十万无辜的日本人民饱受战争之苦。1910年,日本吞并了与东北仅一水之隔的朝鲜,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熏陶下,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经世钟·回头》、张的《驳康有为的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他还订阅了当时奉天出版的《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看报、关心国事的习惯。
随着认识的深入,周恩来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如何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如何振兴中华民族?这使周恩来无法平静下来,开始了他艰苦的探索。1911年,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我的同学有的说是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谋求个人前途。周恩来毅然回答:“为了中华的崛起!”这一年的5438年6月+10月,周恩来在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率先在学校剪掉了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学生也剪掉了辫子,表示与清政府决裂。
1912 10,周恩来撰写了《在东关模范学校两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使国家富强。他写道:“我学校的所有学生。我们是谁,或者说谁将对未来的国家负责?哪里,这里,是一所让我成为完整公民的学校吗?圣贤书,各种科学,我来探讨讨论什么?一个老师嘴里讲画画,一个朋友脸上看傍晚。与我无关的是什么?要么你要我全面受教育,成为伟人,将来承担国家的艰巨责任?将来负担这么重,基于小学三四年,同学们,同学们,该怎么努力,对得起?”
为了讨论如何办好教育,周恩来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具体来说,校长、教师要“聪明尽力”“求整改,先看内容,不自查,失人有效;不要夸大来丰富我的名声;更不要加入政党,谋私利,惑其心智,而敷衍了事。”“为学生选择好的教材,为学生深造而教。恪守尊师重道的宗旨,戒骄戒躁的习气。注重道德教育,辅以实用美感,进一步激发以军军民精神。”同学们在学业上要努力学习,“深入探究”,“仔细思考,明辨是非”,“要全面受教育,成为伟人,将来要承担国家的艰巨责任”,并感慨地说:“我怕同学们的知识和道德没有新意,却难以聚才和国威。"
这是周恩来现存最早的文章,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语文老师看完后欣喜地评价:“教不足以教,学不足以学,校不足以论校,文不足以论文。”“心长言重,机顺行云流水。”1965438+2003年6月,这篇文章被评为一级作文,在奉天教育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被收入《奉天教育产品展中国成果》一书。1915上海进步书店出版的《学校语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店出版的《中学生语文成绩精粹》等书籍被收录在此作文中。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优秀程度。
从江淮平原到白山黑水的东北部,周恩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东北环境,他坚持冬夏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习惯了吃高粱。此外,作为一名来自南方的学生,他还克服了陌生环境的影响,学会了与各方交朋友。与旧式私塾不同,新式教育让他的眼界开阔了很多,为他后来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是周恩来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后来回忆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了东北。这是我人生和思想转变的关键。这次不离家,我的人生一定是一事无成,和留在家里的兄弟们一样,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南开学校:多才多艺,成绩最好的学生。
经过东北的磨炼,周恩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更大的变化发生在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之后。相比东北,天津可以接触到大城市的社会生活,呼吸到现代社会的空气,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喜欢在东北求学,转学到天津得益于他的叔叔周。1913年春,周换了工作,被任命为天津市盐运公司运输部办事员。周恩来随叔父移居天津,住在河北区魏源路李元济。随即去小泽英语数学辅导学校补课,准备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8月中旬成功考入南开学校,19入读3班(后改为2班)。
在南开学校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使周恩来在各方面都成熟了。由于收入微薄,经济困难,他叔叔很少回家。他平时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给学校刻蜡板,复印教学讲义补贴伙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965438+2004年8月20日,由于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优异,从本学年起免交学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生。
尽管生活艰苦,周恩来的成就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1914 12 14南开学校“中国传记”竞赛获第二名;1965438+2005年3月参加全校数学竞赛,成绩优异,丁二班成绩全校第一。据校报《校风》报道,他是笔试速度竞赛48名中的佼佼者之一,代数可以拿满分。1965438+2006年5月6日,南开学校组织各年级语文专项考试,11班200多名代表参加。周恩来的“成能动物说”被南开学派创始人严修亲自评选为一等奖。
南开学校不仅教育水平一流,还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们建立了许多社团和学术研讨会。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各个学科的班级或个人之间的竞赛。在演讲、戏剧、编辑校报等活动中,周恩来显示了他的多才多艺。
周恩来和他的同学张瑞凤、常策鸥发起组织了一个关于尊重劳动的小组会议,成员人数从最初的20多人逐渐增加到28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仅有大三学生,还有很多大四学生,甚至还有校外的成员。有些老师成了朋友。
周恩来先后参与了《一个钱媛》、《仇恨的命运》、《一个老女儿的德行》、《花娥传》、《恨死我姑姑》、《思念的心》等10多部新剧的导演和演出。在他表演了剧中的女主角“一个钱媛”后,他轰动了天津,并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演出。
周恩来也是南开大学每周校风的主要领导者和贡献者。他为校风写了很多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外大事,很受欢迎。
1965438+200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平均成绩89.72分从南开学校毕业。参加毕业典礼时,他还获得了语文最高奖,并代表即将毕业的同学做了答辩。在《毕业同学录》中,周恩来作了如下评价:“君温柔敦厚,最有深情,致力于友情,在一切朋友和公益事业中尽最大努力”,“君家境贫寒,处境最困难,学费也不好,但在一切困难中多才多艺”,“他擅长说写写”,“他擅长数学”,“他的毕业成绩仍然是最好的”。
日本留学:在挫折中成长
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希望继续深造。因为家境贫寒,他决定报考日本政府资助的学校。当时中日之间有一个协议,日本政府指定学校在中国培养外国留学生。根据协议,能进入日本指定院校之一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前可享受官费待遇。
1965438+2007年7月下旬,周恩来和李付景等同学赴京筹划赴日留学的公务费用。跑完之后,在同学和老师朋友的帮助下,我筹到了最低费用。此时,周恩来的叔叔周以根已调任奉天省清章总局Xi安清章银行任职员。周恩来非常感谢他叔叔的支持,所以他在离开之前去东北看望了他的叔叔,并去了沈阳母校见了他的老师和朋友并道别。8月13日,他为同学郭思宁写下告别词:“愿在中国在世界腾飞之时相见”,表达了振兴中华的愿望。
2007年9月,周恩来登上了一艘从天津到日本的船。5438年6月+10月进入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级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准备报考东京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教育学校。通过其中一项,就可以获得正式学习的待遇。
由于学习准备时间短,周恩来感到了压力。1917 12 19给当时在美国艾奥瓦州格林内尔大学读书的南开同学冯写信,谈及赴日留学的事,说“哥哥来这里准备,还是合适的。”“官费考试在明年六月,届时将有一场攻城之战,成败难料。”他在日记中还写道:“我想我到现在已经四个多月了,日语一点进步也没有。眼看就要高考了,我怕自己再不努力就没希望了。”“我一个人,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没有时间留给我了。”
1918 3月4-6日,周恩来进入东京师范学校,考了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博物学8科,还进行了口试。遗憾的是,他因为日语成绩不好,没有被录取。然而,周恩来在精神上并不太沮丧。之后,为了准备7月份的东京第一高等教育学院入学考试,他打起精神,为自己制定了紧张的学习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考完师范学校的考试开始就很焦虑,想着7月份就要考第一了,作业没准备好就没希望考了。”想要得到,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肯定没有把握。“他还制定了一个高度紧张的计划:每天13.5小时看书,3.5小时休息等事情和7小时睡眠。
然而,由于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周恩来的复习计划几乎完全被打乱了。直到6月初,他才恢复复习功课,全力以赴准备考试。1965438+2008年7月2日、3日,周恩来进入东京第一高等教育学院,但因日语不太好而未被录取,因此心情抑郁。他在随后的日记中写道:“我很尴尬,因为我在两天前的昨天实验失败了。”“这叫放弃,还能拯救什么国家?你爱什么家庭?考官不立校,此耻不洗。”
1965438+2009年3月,周恩来在得知南开学校即将成立本科系后,决定回国学习。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大江东去》的诗,送给了同他一起赴日留学的南开同学张红臣。他在后记中说,“回国是为了其他利益。”虽然他没能进入日本大学深造,但他在日本期间的自学和实践活动仍然给周恩来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思想上的进步更加明显。
勤工俭学:树立* * *信念
1965438+2009年9月25日,周恩来参加南开大学开学典礼,系里第一个文科生。为了进一步探索救国的真理,在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的推荐和资助下,周恩来决定前往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留学。10月8日,他和南开大学的同学李付景获得了由北京法华教育协会颁发的赴法证书。临行前,他与天津《伊势日报》约定,作为该报驻欧洲记者,他将通过在欧洲撰写时事通讯挣钱,以维持在欧洲期间的生活。
1920 12 13、周恩来和李付景等人乘法国邮船波尔多号抵达马赛港,然后转乘火车前往巴黎。在此短暂停留后,周恩来于192115前往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社会现实调查”。由于伦敦的生活成本很高,他决定申请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大学。65438年10月25日,周恩来给严修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入关的手续,并谈到了欧洲的现状。他说:“法国受欧战影响最大,战场旧观念至今未恢复到56%,满目疮痍。”"高昂的物价,众多的失业人口,没完没了的劳工阶级纠纷,是欧洲统治者最头疼的事情."
与他去日本时相比,周恩来在思想上成熟多了。去欧洲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理论和思想,“开始比较一切”,态度谨慎,实事求是。65438年10月30日,他写信给堂兄陈世周,商讨救国之道,说:“吾兄思想今未定”,留学目的是“以实事求是求自立,以赤诚察之,以明其国之社会真相及解决各种问题,以思维施于我国之人;如果可以肯定的话,那就不是你今天以你弟弟的浅薄见识敢认的了。”他比较了俄国和英国两种改造社会的方式后说:“如果是在我国,积累的弊端很深,似乎不像是模仿俄国革命,不容易达到改造的效果;”但是强邻容易控制,尤其是暴动,稳中求进的理论是有力的。抓住两者不放,拿俄国和英国来说,哥哥没有偏见,但他认为如果和他们走极端,他会得到一个中间立场来引导人民。"同时,他说:"以当今社会的不敏感,虽然很容易失败,但有必要在此寻求灵感,这是我哥哥所相信的。"
可见,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现在想考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欧洲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想,最终选择和确定自己要走的道路,并运用到中国来寻求具体的救国之道。
根据出国前的约定,周恩来去欧洲后,准备为《伊势日报》写一篇时事通讯,向中国介绍国际大事。1921 2月1日,他写了欧洲的第一篇通讯,二战后的欧洲危机。文章写道:“当我们第一次去欧洲旅行时,我们的第一印象映入眼帘的是二战后对欧洲社会的巨大影响及其显著的不安现状。有什么影响?生产力不足,经济界恐慌,生活困难。凡此种种,足以使社会一般民众饥寒交迫,失业困于内外。”在分析了战后欧洲的各种社会危机后指出:“如果欧洲危机不可避免并最终破裂,我们的国家如何能从社会革命中解脱出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周恩来收集了大量的国际新闻,通宵为《伊势日报》撰写时事通讯,并对国际事件进行评论。
与此同时,周恩来充分利用* * *生产国际成立以来,欧洲各国* *生产运动方兴未艾,马克思主义书报十分普及的条件,结合对英法等国社会形势和工人运动的考察,研究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版,如《生产者党宣言》、《工人阶级革命宣言》。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的起源》、《私有制与国家》、《法国内战》、《国家与革命》,并订阅或购买了法国生产者党的机关报《人道》、《英国生产者党的机关报》。 同时,他与启蒙社成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和学说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比较。
经过反复的学习和思考,周恩来终于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树立* * *产品主义的信念。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 * *资本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22年3月,给国内启蒙社成员詹晓岑、李写信,描述了他们建立* * *产品主义信仰的过程,信中说:“我过去常说‘谈主义使我心跳’,这是我们到欧洲后开始比较一切时的心理,现在我有了坚定的信心。我承认C.ism(*** productism)确实比你晚。一方面是因为我天性和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求实之心极其旺盛,所以直到去年秋天以后才定下目标。”他说:“启蒙社会的信条自然是不充分的,不明确的,但说实话,用一个共产主义(意为* * *资本主义——编者注)就够了。”他在分析比较了欧洲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后强调:“要相信* * *原则和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两个原则,实行的手段要与时代相适应!”
1924 65438+10月,在中国* * *生产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 * *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鉴于国内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革命骨干。周恩来、刘伯庄、周子君等人7月从法国出发,乘船回国。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担任广东区委主席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投身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