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孤山镇简介

枞阳县辖13镇9乡:枞阳镇、欧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滩镇、横埠镇、香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金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通乡、凤仪乡、长沙镇、前埔乡、金社乡。

1.历史名镇枞阳镇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县城西南部,东邻石碣镇,南接桐城鲟鱼镇,西接安庆郊区,北接官埠桥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底,总人口达到62 00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65 400人。全镇耕地1.5万亩,山田1.2万亩,水田旱田肥沃,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和扩展。全市有杜江路、湖滨路、正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总长近10公里,四通八达。道路两旁建筑绿树成荫,市区与山川相依。环境优美,清新宜人。依桐路两侧新建开发项目高标准、严规划,投资近4000万元的御龙花园等多个投资项目正在建设中。镇内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交台、降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和西音亭、宋黄谷阅览室大观亭、明清桐城派先行者方以智的华南寺、前田北山楼、三国梦露砦寨的齐木、 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村,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王龙寺和65438+。

2.汤沟镇古镇汤沟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桐城“四大名镇”之一,著名“桐城派”大师刘大奎的故乡,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面积65.4平方公里,人口6.2万。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耕地面积3.2万亩,是全县第一大镇。南临长江黄金水道和厦北公路,北靠同安公路,唐牟公路穿境而过,东与铜陵市、南与池州市隔河相望,水陆交通便利,区域环境优越。汤沟镇人文历史悠久。清代,方苞、刘大奎、姚鼐等先后收徒讲学。李鸿章的哥哥李秀妍曾在此开办同兴福银行,发行纸币,开办存款,发放贷款,兑换现金。“丹林夜雨,赖子归帆,琵琶雪,鲟鱼落雁,三官晓种,断桥渔火,荷塘秋月,木村落霞照。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侵华,汤沟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通城县在此设立通东办事处。建国初期,由湖东县统治。后来因1954年洪水,长江决堤,镇被淹,县城迁至枞阳。此后,汤沟一直是区、镇机关所在地。1985,县政府将该镇规划为“汤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东部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99被批准为中心镇。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枞阳县沿江小商品和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方圆50平方公里的周边六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南靠长江黄金水道,北靠同安公路、汤牟公路过境,与池州、铜陵隔江相望。全镇面积65.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人口6.2万,是枞阳第一大镇。该镇曾由湖东县管辖。1999,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中心镇。该镇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是桐城派大师刘大奎的故乡。刘大奎、姚鼐、刘凯等先后在此收学生讲学,石在唐家沟创办丰乐书院。教育、文化、卫生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该镇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是桐城派大师刘大奎的故乡。刘大奎、姚鼐、刘凯等先后在此收学生讲学,石在唐家沟创办丰乐书院。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在有1所初中完成四年级,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民办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21所农村卫生所,1所影剧院,以及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东方明珠——横埠镇横埠镇位于枞阳县东部,长江北岸。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常住人口达到1.1.2万人。是近年来全省“两点一线”格局中发展迅速、功能齐全、潜力巨大的新型“农民小镇”。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8月,被列为全省首批19重点中心镇之一。小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代水利专家左光斗、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将军都诞生在这里。横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合肥至铜陵、铜陵至安庆、河湟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该镇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水、电、路、邮电、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市场活跃繁荣。该镇特产资源丰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投资政策极为优惠,吸引了众多商人在此安家落户。该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万元,1997。通过上级“小康镇”验收,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第一。小镇民风淳朴,百姓居东,两个文明建设和谐发展。镇党委被中共安庆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铜陵大桥北——老洲镇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北接普济圩农场。合铜公路和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紧靠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利。全镇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有18个行政村。该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是全县重要的优质棉、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新城,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面积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1年底,总投资11.5万元的世界银行灌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完成,示范区实现了“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道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镇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万江发厂、程琳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企业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五:一个水上小镇——陈瑶湖镇,因28000亩陈瑶湖环抱而得名,位于长江前,三官山后。它穿过合肥至铜陵公路、铜陵至潜山公路和庐江至铜陵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铜陵以及九华山、黄山连接起来。全镇辖27个村,人口4.8万,耕地3.6万亩,水面3.5万亩,山田3000亩,石灰石储量2亿立方米。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景色宜人。古人曾命名十景,如“四渔灯”、“平湖雁”、“牛山穆迪”等。陈瑶湖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建立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桐庐县委书记卢生、桐槐前中心县委书记胡基廷的鲜血,洒在了陈耀虎身上。陈瑶湖镇现存的革命文物有鲁胜烈士墓、谢佳祠堂、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陈瑶湖镇也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在九华山铲除恶僧的三十六僧,有近一半来自陈瑶湖镇。

六:麒麟古镇,西北明珠,有100多年的历史。戴岙山的灵气,菜子湖的滋润,地处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交汇处的地理优势,以及全国著名的“三月、六月、九月”集市,使其独具特色,日益繁荣。1992年由区建镇,辖18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4万余人。省级宗通公路穿乡而过,麒麟自然成为枞阳县城西北的“第一门户”。麒麟儿女励精图治,用聪明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而丰富的人力资源。绵延数十里的戴岙山,树木茂盛,植被茂盛。山上有许多景点,如“石小姐”、“公狮”、“母狮”、“蘑菇墓”和三振庵。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就诞生在戴岙山脚下的戴岙村。这是一个郊游的好地方。蜿蜒穿过的菜子湖,水产丰富,土壤肥沃。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甲鱼、蟹、虾等30多种水产品。也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得益于戴岙山的灵气和老宗洋的文笔,麒麟教育硕果累累。初中升学率连年在全县名列前茅,骄人成绩实属罕见。恢复高考制度二十五年来,麒麟诞生了五十多位硕士、博士,成为国家栋梁。王元,一个只要出生在中国就终身拒绝接受美国总统奖的哈佛女孩,出生在麒麟镇高达村。

七:周潭镇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境,大别山余脉三公山脚下,与铜陵、武威接壤。全镇5万亩山场已全部绿化,有效防风防尘,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此外,27000亩的丰沙湖就在山脚下,景色宜人。同时,这里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其中王华庙、庙滩、桃花岭、龙头、驮帽石、独脚鹰、仙掌、烛灯被称为东园八景。有观音寺、三圣寺、龙王寺等6座寺庙。有八角亭、唐家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30多个民间传说,如小恶魔油炸,仙女散花和乌龟追逐乌龟。这里有将军的读书处和周的教务处,特别是“中国森林生态网枞阳县大山示范点”就坐落在这个镇上。该地区已建成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常青的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