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或者说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进入初中后不知道如何学习的情况。上课不知道怎么记笔记,自习课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有计划的复习,不知道考完试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打交道,不知道怎么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这些情况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

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初中是人生新的考验。和小学相比,孩子的主观方面、客观环境、学习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他们能适应,他们就会前进,否则他们可能会落后。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要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首先要了解初中的学习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孩子身心发展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1,增长了见识。学科的数量增加了。知识量大于小学。比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

2.理论增强。这是最重要的特点。有的小学教材只要求初步理解和定性研究,初中教材要求深入理解和定量研究,大大加强了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比如小学代数重在运算,初中代数一开始就引入负数。相比之下更抽象。

3.系统增强。因为小学教材不是理论性的,往往以一些基础理论为纲,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联想是其表象之一。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征,所以初中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升级。

4.全面提升。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利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它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

5.能力要求提高。需要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培养。

了解了初中课本的特点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性”和“四峰”。

1,“四性”是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和闭锁性。敏感性是指对人和事的强烈敏感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社会性是指对人生的意义、升学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动荡是指情绪的兴奋性,对事物的热情和焦虑。锁定是指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再轻易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内向。

2.“四峰”是生理变化的峰、智力发展的峰、社会需求的峰、创造的峰。生理变化高峰是指学生生理发育和性成熟的快速变化。智力发展高峰是指此时儿童的智力发展、记忆力、判断力、动作反应和速度都达到了人体的最高水平。如果把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小学到初中,记忆力达到95,判断力达到70到80,反应速度达到70到80。社会需求高峰指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及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创造高峰意味着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孩子会有强烈的自尊、自信和独立的欲望,独立思考能力会大大提高,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会一直抱着分析和批判的态度,会反感父母把自己当孩子看待,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初中自尊心增强,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努力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他们想在集体中赢得一个合适的位置,得到表扬和关注。

第三,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

了解这一点后,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进行这种联系。

1,帮助孩子端正心态,进行心理调整。

首先,我来做个调查,请家长回答我几个问题:

(1)你家孩子小学学习成绩怎么样?排名高吗?

(2)你对孩子初中的学习有什么期望?你想至少和小学时一样吗?

(3)你有没有和孩子谈过进入初中后会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困难?

(4)如果孩子考试不理想,你会怎么办?是安慰、训斥还是别的?

通过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家长的这种心态其实不利于孩子很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一个班级里,永远只有一个第一名,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将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同场竞技。不可能每个人都名列前茅,金字塔的顶端只能容纳一个人。这就需要学生和家长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及时调整心态。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孩子和家长要准确定位,设定现实的预期。期望过高,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会导致自信心受挫。

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孩子要对这些挫折有心理准备。这样就不会一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在此基础上,给孩子合理的预期,更有利于他们的适应和学习。

2.帮助孩子改变学习方式。

这是每个刚上初中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由于小学和初中学习方式的差异和儿童水平的发展,初中具有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初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更加开放。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具体要求学生每个环节怎么做,而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单元总结、考后分析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很重要,孩子要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用小学的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更严重的是,学生进入初三,会突然发现自己不行了。现在我教的班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面对初三如此密集、翔实、全面的复习,他们也无能为力。大部分都会被越甩越远,最终很难跟上学习进度。其中不乏高一高二学习好的同学。在其他原因中,这些学生成绩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一直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因为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勉强可以一起作业。但不是三年级以后。

有一个学生,刚上初三不久就去找了老师几次,问他怎么学习。因为她发现自己学不会。老师问了她一些具体情况后,告诉她要改变学习方法,一定要适应现在的学习。并给予指导。学生同意了。结果几天后她又来了。跟老师说教她的方法不适合她,她总觉得特别难受。并且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之前的方法。她很不安。其实这也是刚进初中的孩子面临的问题。只要想改变学习方法,就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觉得学习进入了一种混乱的状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找到自己,也会逐渐对学习有所感悟,适应学习方法。而这种坚持,需要家长的监督,也需要学生自己的意志力。这也需要时间。一年级的时候有过这个时间,但是三年级紧张,所以三年级改的有点晚。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家长要引导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实际运用,让孩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览。在看完教材的整体内容后,仔细阅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把自己已经知道的和有疑问或不明白的整理出来(也就是找到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单独写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听课做了铺垫,形成了期待老师分析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上的一套需求,一定会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上课。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被历史验证过的真理;是教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a、课前好好准备。心理准备很重要。在课堂上保持精力充沛和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b、集中注意力。我的心思涣散,心烦意乱。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强迫自己专心听讲的理智和排除干扰的意志。

c、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积极思考老师的讲解。结论与其先听现成的结论,不如从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中学习。

(3)善于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竞争激烈的中考。

孩子进入初中后,初一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一年。如果孩子在一年级没有形成良好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习会受到影响,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成绩不尽如人意,或者成绩比以前差很多,就像以前一样。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学习内容的深入,孩子会发现自己掌握知识越来越难,越来越不会学。慢慢的,你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3.信任并监督孩子。

初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适应期——结交新朋友,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做出新的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下波动是正常的,甚至有的孩子波动很大,都是正常的表现。是孩子自己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也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总拿孩子的小学成绩和现在比,动不动就批评攻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已经变得很独立,他们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处处照顾自己。所以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我相信孩子会处理好学习和其他事情的关系。至于学习,每个家长都要相信孩子是愿意好好学习,好好考试的,尤其是高一的孩子。他们希望通过考试确立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你考得不好,首先,孩子会很难过,很内疚,很压抑。尤其是对于那些小学成绩好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给孩子安慰、鼓励和信任。这样,孩子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家长训斥、打击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容易减少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而产生的负罪感,甚至觉得反正家长也训斥了,也就无所谓了。这让孩子很难产生积极的动机。

当然,信任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漠不关心。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在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下,一些学生放纵自己,在阴暗的地方玩电脑游戏、上网,结果“中毒”得无法自拔。我迷迷糊糊的过了一年级。初二,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已经被同学远远甩在后面了。

这样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家长也在无形中放松了监管。有些孩子比较贪玩,缺乏自制力。很自然,它失去了控制。我们在工作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经常为他们感到惋惜。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制定一个可执行的时间表,家长的善意监督和提醒。

4.善于和老师沟通。

进入初中后,因为学习紧张,孩子和家长的交流明显减少,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也越来越少。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及时联系班主任,了解孩子的动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然这里面要有个度,不要太频繁的询问孩子的情况,方法要适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当然,你不能忽视孩子。很多家长,尤其是住校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几乎不问问题。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家长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问老师“怎么了?怎么会这样?”而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由此可见,很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如何教育和帮助他们的孩子?认识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父母学会正确认识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要定期和班主任沟通。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便于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 * *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5.应对孩子的焦虑。

我们每一个人在换环境的时候都会觉得不舒服,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尤其是孩子。比如情绪特别不稳定。和同学的关系很难处理。其实这些反应都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要沉浸在一定的关系氛围和关系网中。沉浸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当一个人不得不从原来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就会产生焦虑和各种不适应。父母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度过这样一个阶段。让孩子对自己要面对的问题有个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焦虑和各种不适时,家长要给予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他现在的想法很正常,应该会有这种感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快融入班级,结交新朋友,用朋友之间的情谊来冲淡这种焦虑,而且因为大家都一样,也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这是解决孩子焦虑的最好方法。当然,家长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家长的措施一定要谨慎,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换句话说,主要靠孩子自己来度过这个过渡期。

初中生正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到青春的过渡时期。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不可能完全独立自觉,需要父母持续的关心、引导、监督和帮助。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同样,我们的父母在初一帮助孩子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让孩子顺利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支点。有了这样一个支点,就奠定了三年后孩子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