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有什么优势?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正在调整学校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闲置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下面笔者谈谈对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些简单认识。
一是办学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可以将个别学生少、教师少的农村小学并入乡镇中心小学。农村乡镇一般形成1所初中,2-3所中心小学的格局。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学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解决了农村小学布点多、效率低的问题。合并后,小学校舍可作为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农村幼儿园使用,其余校舍也可作为村委会或农村文化广场的办公用房,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合理利用了教育资源。
第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通过撤并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措施,一些边远山区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的教学点和学校得到合理合并,学生向县乡和中心学校适当集中,学校的师资和硬件设施(包括实验仪器、图书和体育器材)得到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功能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三是学校管理逐步加强。
近年来,很多农村小学在合并前,教师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的环境中,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少,学校管理松散,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学校布局调整后,所有学校都被组织成一整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形成了“事事有方针、事事有责任、事事有程序、事事有监督、事事有落实”的工作秩序,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性。
第四,师资队伍趋于合理
教育资源整合表面上看是把农村小学搬进乡镇中心小学,其实不是。学校布局的调整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合并学校教师进入新学校后,教师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心情愉快,工作积极性高,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合并后,新学校有一定规模,师资相对集中,学生多,教师多,班级大(与原学校相比)。师生有了竞争意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调整学校布局可以直接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由于资金使用相对集中,合并后的学校更新补充了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各类硬件设施,可以改变过去投资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可以达到规范化水平。
六、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过去,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质量等方面严重失衡,城乡教育无法均衡发展。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70%,农村人口只占30%。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城市人口会逐年增加。通过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弥补。在城镇建立一些寄宿制学校,把乡村学生集中到城镇,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
七、丰富了农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学校布局调整后,多余的校舍可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保留原有的农村远程教育模式二设备,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农牧业技术培训、党员教育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既开阔了群众视野,又提高了农民素质。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体育器材,投资一些健身器材,在农村建设体育广场,既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这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