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基于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设计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首先,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就像一次美丽的旅行。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是我们要去的车站,要去的地方。教学目标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时期相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常包括

基本目标,也就是核心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比如语文课每一课的单词,需要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这节课要教的内容,一般是单元里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为解决某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辅助目标。一般来说,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或者从这节课的知识延伸出来的知识,都属于附属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了解各期课程标准的目标,二是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三是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更改、增删、替换。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其中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使用教材、服务学生的理念。在设计教案时,既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

正确和适当的阅读材料

研究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础。你在学什么?研究文章的主题,表达文章的结构和关键词语的意思。正确、恰当地解读教材是教学中“教什么”的出发点,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那么,如何正确恰当地解读教材呢?

首先,合理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技巧。

在教学时,我们的老师习惯于一课一课地教,往往忽略了教材编排的一个突出特点——围绕主题整合教材内容。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导语”的形式指出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的导入部分既指出了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单元训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既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关联,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关,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与教师课堂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有关。

所以,教师解读课文,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走向,需要作为教学内容来读。基于此,我们主张在新的教学单元课程之前,利用单元指南进行“单元指南”的教学设计。“单元阅读指南”的设计,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南。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二是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唤起阅读期待,为单节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结合。

我们来看《一师教》第四版第四单元“单元导”的教学设计;

这种导读设计是在明确编写教材意图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的认知中去学习。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阅读指导课中,推导出单元主题和学习方法,指出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分析单词和句子入手,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和文字中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感染。略读课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放下”,用精读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启蒙开始学习。这是一种“既见树又见林”的阅读观,也体现了课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课前适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可以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的思维练习。

课后思考练习凝结了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维练习,把每一次课后思维练习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练习,引导自我感知。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课后思维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比如《葡萄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发展阅读理解能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充分认识到葡萄谷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以葡萄和葡萄干闻名,而且热情好客。这样,围绕课后问题进行教学,既能使教学主线清晰深入,又能在阅读交流中勾勒和突出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课后练习,实施语言训练。

很多课后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课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把文本阅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提炼指导,落实到位,一定能深化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画家与牧童》课后的“读书、读书、写作”,他的画一挂就有很多人看。一个_ _ _ _ _ _ _ _ _,就_ _ _ _ _ _ _ _ _。当我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写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当学生们交流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会有很多人来看”,就借机写戴嵩的画,很吸引人。他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画家。然后,让学生联系有代表性的理论中的句子,尝试利用课文特有的“语言点”来写句子。借助课后练习,进行符合课文的实时语言练习,既能很好地指导练习,又能将课文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互补的效果。

第三:深度适度的文本阅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要直面课文,认真阅读课文。首先,他们要把教材当成“文艺而美好”的读本,沉浸在文本中,在国内实现,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同甘共苦,建立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在反复的阅读和品鉴中,细细咀嚼文本的精彩段落、关键词甚至微小的标点符号,通过深入的思考,读出每一处空白的寓意、暗示和主旨,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感情和情趣,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再次,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浩瀚的背景资料中深入思考、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因此,学习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人格对话的过程。我们要以读者的心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用老师的心和编辑对话,思考编辑的意图;用童心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只有努力使教师、作者、编辑、学者心意一致,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抓住要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种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梅辛南纪的一个美丽童话,里面蕴含着“信守诺言,珍惜友谊”的思想。学生们对课文中包含的真理的理解可能不一样。在教学中,有的同学讲“信守承诺,珍惜友谊”,有的同学提出“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和见解。然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用相机去展开展示破坏环境的信息,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观点,童话的主题——“承诺与友谊”就会被淡化,脱离文本的本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泛化,教学也会避重就轻,有失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字,作为一般的阅读文章,是有其阅读价值的——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和人性的影响。这些文章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其价值就发生了变化,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阅读价值,还增加了一个教学价值——文章怎么写。也就是说,课文的教学价值是让学生获得文字的智慧——简而言之,获得表达的方法和艺术。

比如《母亲的亲情》里有一段话,和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挺直你的背,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棕色面具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惊讶地看着我。我妈……老师在解读这段话的时候,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妈”放在句子后面,为什么要写三遍。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我妈直起身子转过身,一双疲惫的眼睛惊讶地看着我……”反复阅读文本,你很容易发现,这种“倒装句”和“重复句”的写法,强调的是她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背部、面部和眼睛的变化。这个描述就像一个特写,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突出了她的母亲。文章中有类似的写法,“母亲立刻又坐下来,立刻弯下背,立刻把头靠在缝纫机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的境地……”通过了解“马上”的用法,加深了我对慈母的理解。只有教师在学习教材时发掘“倒装句”和“重复句”的教学价值,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性美的同时,理解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转化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从学习到启蒙、从启蒙到行动的学习过程。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到达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到达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将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是正确的,路线是明确具体的,而要到达目的地,就涉及到我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也就是说,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来看三位老师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到他双手抱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有一滩血在滴。他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舅舅鲁迅先生》一文中关于“解救马车夫”的一句话。抓住“饱经风霜”这一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容易被学生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司机的身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老人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点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的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课文从文字到意义的过程,又能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字面意义和从意义到文字的融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一词背后的意象。这两个案例通过语言描述了这幅饱经风霜的图画,通过阅读和写作想象了这幅饱经风霜的图画。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无法直白却又必须了解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状态。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为谁俯首甘为谁孺子牛?正是这些劳动人民。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老人的同情和关怀,在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犹如细雨,陶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也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从内心去理解和感动,内心因为感动而变得丰富。这是作者、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同期结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课文——巩固梳理,拓展应用”,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常见流程。这个过程可以一节课完成,也可以两三节课完成,具体来说:语言简洁优美的短文可以一节课完成;长而难的课文可以分两三节课教,但原则上以两节课为主。

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课,揭示话题——初读交流,整体感悟——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总结。

1,激课,揭题。

导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导,一种是直接导。间接引导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要学习的课题,并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间接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故事导入、谜语导入、预览导入、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等。前六种方法的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独立于教学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指导就是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写在黑板上,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从最初的阅读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需要以下步骤:

(1)读课文,发现生词,指导学生读写。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流畅地朗读课文。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掌握课文要点和内容。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要通过第一遍阅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词和短语,并通过拼音、查字典、要求学生和教师理解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等方式确认阅读生词和短语。根据课文长度和生词数量,适当设计构词法和造句、记忆字体和指导写作的环节;检查学生读写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第二个环节要体现“过程与引导”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按照自然段落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遇到疑难或长难句时,教师要通过范文阅读引导学生流利地阅读句子。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阅读的效果。这个环节着重鼓励学生积极谈论收获,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要点和主要内容;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供后续解决;这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收获和问题,因材施教,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3、阅读理解,品味感受。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整理初读和整体观感。

(2)围绕难点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材料。

(4)总结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阶段第一环节紧接着第三环节,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上总结阅读和感知文本的情况,以表扬为主要激励。

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部分,是解决关键问题、克服困难的关键部分。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突出重点句的学习;第三,要采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子。比如通过阅读讨论、绘画、表演、提问促读、感悟感受、联系语境和现实生活等方式来理解关键句子,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四,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看到从差读到好读,从差懂到懂,从不学到会学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文本的特点,通过情感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亦然。感情强烈的文字可以用音乐来衬托,阅读要达到情感激情的效果。第四个环节:首先要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要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现实生活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

4.展开升华总结。

这一阶段应与第三阶段中的第四个环节相一致,并应体现出顺序关系。低年级可以安排一些表演活动,中高年级可以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总结。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运用——总结拓展练习。

1,审核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节课的教学导入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这个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了解语言是如何组织和运用的,形成语言积累。这一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弘扬价值观。

(2)适度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在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在熟悉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主旨,提升学生价值观;第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子段落,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主题的。第二个环节,阅读材料可以是学生收集的,也可以是老师收集的,不管是谁收集的,都要和教学内容相关。通过多篇文章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个环节以迁移为主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作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辩论、表演等活动。

3.总结拓展练习。

这是第二节课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一是总结学生对正篇的学习情况,明确自己的优势,提出努力的方向;二是安排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活动。

以上介绍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灵活机动。每个教学步骤往往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的不同而变化。所以这四个步骤并不是死板的公式或者机械的流程,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最佳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板书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描述教学设计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授人以鱼,即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传授知识,形成能力;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即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了解他的钓鱼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路。因此,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了解其捕鱼知识,从而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