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更多地关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潜在的,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果老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问题往往会堆积起来,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轻问题会变成严重问题,甚至会发生不良事件。现代社会,一个健康的人,只能称之为健康的人。因此,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逐渐从对整个事物的笼统、不准确的感知发展到对事物各部分的较为准确的感知,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与兴趣密切相关。起初,小学生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

2)想象力和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力从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的形象发展到越来越准确、完整地反映现实。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模仿性、简单再现性、直觉性、具体性等特点。到了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少,创造性想象力开始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的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关,感性经验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绪也逐渐趋于稳定、丰富和深刻。低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最初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往往不稳定。在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感情更加稳定和自尊,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得到初步发展。

(4)意志的特征。

小学生的身体器官和系统都在快速生长。他们精力充沛,积极主动,但同时由于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遇到事情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依靠外部压力,而不是有意识的行动。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不再完全依靠老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独立做出评价。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一)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稳定期。他们的身高每年增加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他们的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生理指标不稳定,与成年人差距较大。他们的骨骼容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弱,大肌肉的协调性比幼儿时期大大发达,但小肌肉的协调性仍然较差。比如高一的学生写字,不仅慢,而且不整洁。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容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长的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阶段,脑神经活动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爱说话、爱动。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持久,通常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需要成年人的监督和具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比起父母,他们更信任老师。他们常说的话是:“老师说……”他们开始评价自己,评价别人,但是评价自己的时候只看自己的优点,评价别人的时候容易受大人的影响。他们很少考虑到客观外界与自己的关系,只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

高一高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同时要在各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的信任感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