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7册*藏戏急了~快点~跪下~!
藏戏的藏语名字叫“Ajram”,意思是“仙女姐姐”。据说藏戏最早由七姐妹表演,剧目内容多为佛经中的童话故事,故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的西藏宗教艺术。17世纪,从寺院的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以歌唱为主,结合了唱、念、舞、表、杂技等基本节目的生活化表演。藏戏唱得响亮有力,基本上是因为人定调,每一段唱腔都是人帮忙的。藏戏原本是一种广场戏,只有一鼓一钹伴奏,没有其他乐器。
藏戏概述:藏戏是藏戏的总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戏剧体系。由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方言语音的差异,它有许多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起源于约600年前,比被视为国粹的京剧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之母,通过来维藏宗庙深造的僧人和香客传播到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语区,形成了青海黄南藏戏、甘肃甘南藏戏、四川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区也流传着藏戏。
赣南藏戏:赣南藏戏的本土化是更多地受到汉族传统戏曲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于1946年,它的出现与嘉木央五世活佛有关,嘉木央五世,丹北肯赞,聪明好学,很有修养。21岁(1937)时,他去拉萨学佛讲学,多次观看藏戏并加以研究。三年后,他回到甘南拉卜楞寺。向活佛讲述了藏戏的故事,同时
写剧本和导演的任务交给了苍狼。苍狼活佛学识渊博。他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经常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所以对京剧很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完全照搬藏戏,而是根据甘南藏区的实际情况,参考京剧表演进行了改革和创作,先后写出了《松赞干布》、《兰马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练。1946年冬,在嘉木央宫的院子里,嘉木央五世主持了松赞干布的首场演出,苍狼活佛在剧中亲自扮演唐太宗的角色。演出期间,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和喇嘛蜂拥而至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藏戏日益增多。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第二部南木藏戏——达巴旦保。同年,拉卜楞寺“奥巴扎康”(焦红寺)在甘南地区排演了第三部南木藏戏《知美更登》,并参加西北五省戏曲展演,获得奖项。1956,卓瓦萨姆又排练了一遍,此后《南木特》
该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群众中广为流传。在碌曲、玛曲、卓尼、迭部、舟曲等县,还在寺院和村庄里成立了剧团。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州已有36个藏戏表演队和9个剧目。但随着1958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而被禁演。20世纪60年代,藏戏再次进入繁荣期。1960年,拉卜楞寺剧团推出了《罗摩衍那》,焦红寺也紧随其后。1962年推出阿达拉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被封杀,许多热爱搞南木藏戏的活佛、僧人、艺术家遭到迫害。
黄南藏戏:黄南藏戏是青海省黄南地区的一种藏戏。19-20世纪中期,流传区域曾覆盖黄南藏族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邻近部分地区,现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藏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夏苍三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吉尔吉斯斯坦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多吉家时期的繁荣发展阶段;1980以来的改进创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以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庙藏戏团队一直与大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音乐保留了宗教音乐的元素,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舞曲等素材。3.除了八大藏戏,还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比如《格萨尔王传》、《王官帮》。4.保留了“包公多吉听法”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式。5.即兴创作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即兴表演不仅展现了编剧和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也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了手指法、身法、人物造型等各种行当和成套的表演节目,吸收了黄南寺壁画中的人物形式,并将其融入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和藏族生活资料中,形成了该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大利仙女》、《藏王使者》、《金色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黄南藏戏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黄南藏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