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提示和建议
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它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结构、最优美的韵律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有着无言的美和无尽的意义,所以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中创造的意象和意境能让人沉浸甚至陶醉。所以,诗歌教学的机械教学过程,如时代背景——文字的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定不能用,否则会切断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激情和神韵,变得苍白乏味。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强调抒情表达,必须充满诗意,才能真正感人。情感和情绪是诗歌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格和感情。优秀的诗歌可以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启迪真理。但它并不直接告诉读者如何去做,而是以无声而持久的力量改造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阅读和欣赏诗歌要以情绪和感受为中心,从语言入手。我觉得,总的来说,诗歌教学的重点是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恰当地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受和讲评。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也能背诗”,“一本书读百遍,方知其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通过优美的诵读、吟诵、背诵,让学生去感受、去琢磨、去想象、去理解。读懂文章的魅力,读懂作者的情感,为作者的悲伤而悲伤,为作者的快乐而快乐。通过阅读,诗歌的精髓得以积累,渗透到学生心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兴奋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了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要乐于“情感投入”,融合诗人和教师的感情,用深沉的激情融化学生的心,让诗人、教师和学生一起唱* * *。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提高认识。人们常说:“只能理解,不能表达”。这种难以言喻的细微差别,往往能被采用各种阅读方法(独读、同时阅读、引导阅读、联合阅读、角色阅读)的学生理解。师生只有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受到诗人感情的启发,才能真情实感地朗读。如果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的形象,让学生顿悟,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倡导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物”,用语言的冰冷无情的刀子把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肢解,有意无意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然“悟”。而是要让他们充满热情和爱心,用激情的语言之火,点燃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探索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经做过一个200节公开课的统计调查:秀形式。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及时保证,方法上给予指导,从实践中获得经验。目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提出,语文课阅读时间要占一节课的60%。
我们不需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显然是最重要的。我一开始就决定,这节课以朗读为主,我要保证50%的课时用于朗读。
二,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目标是让学生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哲学内涵和作者的感受。并做一个简单的对比阅读。
教学重点是:比较法的写作方法。2.诗歌中的哲学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次导入:
本来是为了介绍作者的介绍,后来觉得有点平淡。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临时改成郁达夫写的《悼念鲁迅》导言。而且故意没说是谁在哀悼。“生与死,身体,灵魂,眼泪,哀叹,这些问题和感情在这里显得太渺小了。在他死亡的另一面,是更大更猛烈的沉默。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一群生物;一个伟大的人民不懂得支持、爱护和敬仰的国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奴隶国家。因为他的死,人们认识到民族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的死,人们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半绝望的国家,奴隶制很强。他的棺材在夜色中被埋在浅土里;西角有一弯微红的月牙儿。”然后问:哀悼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都懂。关键是激情朗诵的引入,奠定了诗歌对鲁迅的敬仰和崇敬。谈论臧克家如何赞扬鲁迅要自然得多。学生可以立刻进入状态。
第二步,老师示范阅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老师的情绪化倾向。之后,同学们一起看书。提出思考问题:1,将“某些人”前四节中的八个“某些人”具体化,并尝试改成某类人或某类人。2.这八个人可以分为多少种类型?3.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明确说明:
1,被人民痛恨又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人。
一个要成仙的人,一个默默奉献自己的人。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对人民有益的人,一种是对人民有害的人。
3.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名誉和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看法。
这三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学生一起阅读最后三部分。提出思考问题:可以不写后三节吗?
同学们可以快速反应:不是,后三节讲的是这两种人的结局。认为两个人对人民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人民会有不同的回报。在后三节中,诗人在探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的基础上,将诗歌升华到歌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崇高人生观的高度。因为揭示了规律,使人明白,诗歌的容量增加了。
重新思考关键句子的意思;
谁想成为杂草?你怎么知道他为什么想变成杂草?
鲁迅甘愿做一棵野草。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字中得知。
「名字比尸体腐烂得早」和「到处都是绿草」是什么意思?
“名字比尸体更早腐烂”是指名字很快被人们遗忘和唾弃。“遍地都是绿草”意味着鲁迅精神将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野草》影射鲁迅)
思考:从两个截然相反的结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爱民者不朽,渔民者不朽。
然后要求学生理解作者朗读的感受。问题:如果让你读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怎么表达你的心情?提示:每段最后两句和后面两句之间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即时反应:比较。前一个问题解决了。终身答:我觉得应该表达对前者的憎恶和鄙视,对后者像鲁迅一样表达崇敬和热爱。
还是那句话,从副标题来看,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赞美还是批评?
学生很清楚:这是一种赞美。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赞美的感觉应该更明显。
这样,我会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优秀学生参加阅读比赛。看完后,请其他同学评论。要求:1,每一句都是正面的对比,让正反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人对人民态度的反差,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读的时候要有明显的音差。2.读一遍遍豪言壮语形成的磅礴气势。
目标明确后,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听力中掌握这首诗的特点。第一,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法和重复法。对比使两个意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第二,学生知道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诗歌的生动形象,理解诗人强烈的爱恨情仇,理解诗歌的主题。
点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欣赏和理解,能准确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缺点。以便下一个朗读的同学有更深的理解。读得更好。最后老师点评,再次示范阅读,要求学生跟读。此时,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已经不再是最开始的水平。情感上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教师总结:这首诗热烈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中间、反动统治者将为人民所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仅不被唾弃,而且千百年来臭名昭著。
最后,对《野草》和《自嘲》的延伸阅读需要思考:你能通过鲁迅的作品和的《某些人》表达你自己对鲁的看法吗?你可以评论他作为男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评论。
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些调查研究,并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