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含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调动“情绪智力”来提高教学效果,以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一定情境(或一定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的刺激性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纪律学习行为的条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与内部知识和经验的正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维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取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对知识的热情达到学习目标。因此,问题情境就是将学生置于学习新的、未知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而且可以从这种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亚里士多德说:“思考始于怀疑和惊奇。”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学生只有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感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要求,才会引发积极的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利用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应用它们,它将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生活化问题情境是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利用生活的素材,巧妙设置疑点,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人的感情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更多提问的机会,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第三,利用现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其他学科的材料只要是学生熟悉的,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程就比较容易。
在“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中,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示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学生们可以欣赏到蝴蝶翅膀之间奇妙的对称。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大有裨益。
第四,用故事创造问题情境
一位教育家曾说:“故事是孩子的第一需要。”孩子的教育往往是从故事开始的。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即使是最调皮的孩子,听到故事也会很开心,会在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创设有趣、有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而且百听不厌。
因此,将课本中图片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小故事,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和一座庙。寺庙里有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寺庙里有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学生们笑着互相讨论)
老师:你能再讲一遍这个故事吗?
生:对。(学生一直在说)
老师:你能完成这个故事吗?
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完不了?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几句。
老师:(板书:不断重复)那很好。这些话你能说多少遍?
生:无数次。
老师: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数,它的小数部分像故事里的几个字一样重复出现。这个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循环小数”。(板书)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有了问题,思考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