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哪些表现?
儿童期的整体特征,从发展速度来看,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孩子身体发育缓慢,心理上一般不会有尖锐的自我冲突。从发展的本质来说,儿童开始掌握书面语言,这是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在书面语言和学校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学习人类创造的文化和知识,开始更有目的性地认识外部世界。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周围环境”的范围。另一方面,童年是孩子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学习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还要别人来评价和选择。说明这个活动的完成是社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另外,儿童在童年时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他属于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把童年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性而产生自我意识的初始阶段。
这说明在儿童时期,身体的发育并不明显。12岁的孩子大脑重量和成人差不多。身高体重逐年稳步发展,整体体质向增强方向发展。但相对于小学生要承担的陌生的学习任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状态还比较脆弱。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任务,儿童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与儿童相比,儿童的认知不仅有量的丰富,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认知来源上,已经从口头语言和视觉对象逐渐过渡到没有实物概念的书面语言。在认知过程方面,伴随着场景或表象的认知过程逐渐转变为经验归纳过程。与此同时,在无意识和自然场景中的学习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在特殊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教师指导的学习。这些都使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从日常经验转变为科学概念,从逐个掌握个别的、零散的知识转变为掌握系统的知识。一个外面世界的草图在孩子的脑海里逐渐形成。认知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儿童对道和道德的认知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逐渐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根据行为的实际效果或运用这种规范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并且从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转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但是,在这方面,孩子的认知和实际行为并不能完全一致。无论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是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孩子都还是感性的,没有达到高度抽象的程度。总的来说,他们的认知还处于比较粗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