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芳的一生
1917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回县城在私立崇南小学当老师。1918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农学专业,免学费,免住宿费。
1921年,就在他专业课毕业的时候,南京师范大学升格为东南大学。按照学校的规定,冯泽芳一边打工一边补理科成绩。四年后读完所有学分,1925获得东南大学本科学历。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他还进行了棉花方面的科学研究,先后发表了七篇论文,其中《中国棉花的形态与分类》是最早的关于中国种植的亚洲棉花的著作;中国棉花孟德尔性状的首次报道是孟德尔定律应用于中国棉花性状遗传研究的首次报道。
1921—1925,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历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江苏省第三、第一农业学校教师。
1921毕业,学校升格为国立东南大学。按照规定,原农科专业课毕业生修满学分即可获得本科学位。冯泽芳不得不边工作边学习,花了四年时间才拿到1925的毕业证。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棉花科学研究,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中国棉花的形态与分类》是最早整理中国种植的亚洲棉花的著作。中国棉花孟德尔遗传的首次报道是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首次应用于中国棉花性状遗传研究的报道。
1925,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
1926—1929,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教师,江苏省通州棉任组织者兼试验田主任,江苏省任试验田副主任。
65438-0930,冯泽芳赴美深造,就读于康奈尔大学。1932以“棉田实验技术概论”为题进行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根据自己在国内事先策划好的棉花杂种遗传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工作,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利用康奈尔大学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参考资料,积极争取时间,开拓创新,洋为中用,贯彻自己的科学思想。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写了一篇关于亚洲棉花和美国棉花杂交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论文,并以1933获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
1930—1933,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棉花工业控制委员会的技术专员。
1932成立中央农业实验室,聘请康奈尔大学H.H. Love教授为首席技术人员。他认为当时国内种植的棉花品种并不理想,于1933年收集了31个中美棉花品种进行南北棉区区域试验。一年后,爱回到了中国。此时,冯泽芳以中央棉花生产改良所副所长的身份复出,接替罗夫继续主持这项工作。经过四年多点试验和实地考察,证明“四子棉4号”早熟高产,增产10.6-66.7%,适宜黄河流域棉花种植。“德子棉531”在长江流域表现高产优质,平均增产14.8%。尤其是“子思棉”更为突出,比“条纹棉”、“灵宝棉”增长36%,比当地小洋花(退化美棉)增长65%。这两个品种推广后,深受农民欢迎。
193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冯泽芳回国,在南京国家经济委员会棉花工业控制委员会任技术专员。
1934年,在18单位的配合下,中美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立即通过棉业管制委员会在张德(今安阳)和南靖分别进行了泗棉4号和德子棉531的选育和纯系选育,为良种的推广做准备。1936年春,中国从美国购买2万公斤“泗棉4号”,在黄河流域多个试验点繁殖近5000亩,秋季收获种子23.3万公斤。1937年,实行棉花种子管理制度,推广棉花4万多亩,是“子思棉”在中国大规模繁殖的开始。在中央农业实验室和陕西、河南、四川三省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冯泽芳于1年在陕西关中、豫西等地将“四子民4号”推广到1941亩以上。“德棉”在陕南、四川也达到了70多万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推广这么大面积,确实难能可贵。“子思棉”和“德国棉”的推广,不仅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纺织业提供了优质的棉花原料,也为建国初期华北地区推广优质棉花品种、发展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4棉花产业管制委员会成立中央棉花生产改良研究所,冯泽芳任副所长兼植棉部部长,主管研究所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任期间,他主持了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肯定了两个美国棉花品种,并积极宣传推广,使棉花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1938年,冯泽芳被派往云南工作。他看到了多年生的岛棉,和小树差不多,叫木棉。它的许多种类被用作房前装饰或零星地种植在荒地上。经冯泽芳鉴定,认为是脱落木棉,属于优质长绒棉。为此,他积极倡导木棉的研究和推广,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首先,金融界和工业界与当地政府合作,组成木棉贷款小组和推广委员会,在云南开远设立木棉试验田,贷款654.38+0万元,研究出一套收荒地和贷款的办法,帮助农民种植木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云南的木棉已发展到7万多亩。
65438年至0942年,冯泽芳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讲授棉花种植和农业介绍,并结合教学工作研究棉区分布。
65438年至0947年,冯泽芳在担任农林部棉花生产改良司副司长期间,积极倡导成立中国棉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棉花报》、《中国棉花工业》、《中国棉花工业副刊》三种棉花专业期刊和一批与棉花生产有关的书籍。
从65438到0947,他离开了中央大学,在棉花生产改进系工作。全家搬到南京城外的孝陵卫时,除了桌椅和床,没有像样的家具。正因如此,1948年,棉改办的同事在庆祝他50大寿和银婚纪念日时,除了编了一本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集外,还特意送给他一个大衣柜等小家具,因为他家连放衣服的衣柜都没有。他家的第一台收音机,是建国后南京大学的一位电子学教授在1952的一个旧货摊上给他买的。在兼任棉改办北平支部主任期间,北平棉场的工作人员有一次去看望冯先生时,送了一筐农场生产的鸡蛋。冯泽芳觉得不尊重,付出了代价,叫他把钱给农场。他廉洁的政府一直受到学生和同事们的钦佩。
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南京撤退时,他接触到北京派来联络上海科技界的沈教授,了解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决定留在南京,回中央大学任教。在那里他迎来了解放,从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新中国棉花生产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1949年春,冯泽芳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院系调整后学校更名为南京农学院)。他曾在这所高等学府讲授过棉花种植、农学讨论、作物育种等课程,为农业尤其是棉花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65438年至0956年,参与制定中国十二年长远规划,积极建议成立国家棉花研究所。获批后,他亲自参与筹备工作,并于1957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以极大的热情,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率先在棉区腹地河南安阳安家落户,决心为中国棉花事业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生。
从1956开始,他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与华兴耐等人组织南北棉区区域试验,与王雄石、杜春培等编著出版了两年试验总结,肯定了徐州209、彭泽4号等优良品种的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对这些国产棉花新品种能与国外品种并驾齐驱感到非常欣慰,认为我国棉花育种已进入世界行列。
1959年9月22日,冯泽芳病逝于安阳,年仅60岁。他的去世是中国棉花产业的巨大损失。他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和棉花生产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典范,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