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经济规划

——南粤绿色生态屏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源、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山地生态系统建设投入,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粤北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导,将粤北区划分为重点、协调、生态三类发展区域,以生态建设和产业集约化为重点,积极探索以较少的土地面积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化、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山区提供科学发展。

——新兴生态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粤北珠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以及各市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向产业承接地城镇转移,以产业进园区为载体, 交错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粤北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区域辐射,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努力把粤北建设成为连接南方珠三角和北方内陆的重要桥梁,连接东部海西和西部西南的重要纽带。到2015,粤北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朝鲜东西北“四江水系”水源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72.7%,生态发展区生态公益林占森林面积的5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60%以上的中心镇建设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确保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村数每年增加1%以上,实施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覆盖率每年增加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超前。所有县区基本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渠系灌溉系数达到0.5-0.6。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50亿元(2010年可比价格,下同);人均GDP达到31340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 53: 3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分别达到9.5%和9.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三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部数字电影;城乡三种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水平。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本布局理念,统筹考虑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结构和“南北一体、东西贯通、区域协调”的区域布局要求,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作。

(1)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布局。

以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以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为主要增长极,以广州、深圳、珠海向内陆蔓延的七条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以城区、工业区、生态保护区为发展主轴上的节点,将粤北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划分为重点、协调、生态三个发展区域。

——“五极”: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打造成为五个区域增长极。到2015年,5个地级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50万以上,每个城市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市区的带动下,韶关已建设成为粤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区域。河源市已建设成为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梅州的目标是打造绿色产业基地,把广东建设成为绿色崛起的先锋城市、生态文化安全城市和世界客都。清远已建成广州的卫星城、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增长区和华南著名的休闲宜居城市。云浮市已建成省农村改革发展实验区、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裕文明西关。

——“七轴”:以珠三角为辐射源,向内陆蔓延的高速公路,是粤北的七大发展轴。

广州(州)、韶关(关)发展轴。京港澳、乐光高速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北江水道发展轴线穿过广州、清远市、英德、佛冈、翁源、韶关市、乳源、乐昌,是清远、韶关承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轴线,是粤北中部发展的“骨干”。

广州-梅州发展轴。广美、广河、广惠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东江水道等发展轴线经过惠州、河源市、东源、龙川、梅州市、梅县区、兴宁、大埔等镇,是粤东北发展的重要轴线,影响和辐射海峡西岸的重要拓展轴线。

广州(州)公司(州)发展轴。广清、清廉、连宜高速公路、国道107经过广州、清远市、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镇,覆盖清远市行政区划的中轴线,是我省向湖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广州(州)云(浮)发展轴。广梧高速、南广铁路、三毛铁路、西江黄金水道是云浮承接以广佛肇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向西南拓展的重要轴线。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云浮市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云安、云安等城镇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影响和辐射西南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深(深圳)河(源)发展轴。从深圳出发的颜回、惠河高速、深州高速,途经深圳、惠州、河源市区、东源、和平镇。二十个特工酒吧请她不要说再见。

汕头-梅州发展轴。汕梅高速公路和广梅汕铁路涉及梅州市、梅县、丰顺、蕉岭等镇,是依托海西经济区和潮汕都市圈向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线。

珠(海)云(浮)发展轴。珠中高速、江门至罗定高速穿过珠海、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和云浮新兴、罗定镇,是云浮承接以珠中江门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向西南拓展的重要轴线。

——“三块”: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体,细分为重点发展、协调发展、生态发展三个具体功能区。

重点发展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区域、工业园区密集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载体、粤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城镇密集的区域性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列1重点发展区

区域特点:与珠三角地区接壤的市区或地级市。

区域范围: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清远市高新区、清城区、佛冈县、清新县,河源市源城区、云浮市云城区、新兴县。

发展重点: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韶关工业园、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经济开发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台湾省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源经济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 云浮循环经济产业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禁止开发:河源恐龙蛋公园、曲江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点(详见方框4)。协调发展区: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连接区和控制开发强度的缓冲区,粤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发展当地点状工业园区,主要承接生态产业和农业产业,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专栏2协调发展领域

区域特点:位于各流域上游,不直接毗邻珠三角地区。

区域范围:梅州市丰顺县、清远市英德市、云浮市云安县、罗定市。

发展重点:县(市)城区和区域内的中心镇;丰顺经济开发区、清远英德华侨工业园、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罗定双东环保产业园、云浮(云安)循环经济产业园。

禁止开发: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飞来峡、宝晶宫景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域和生态点(详见方框4)。生态发展区:省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省内主要河流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和省内低碳经济发展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同时适度发展点镇和生态产业。专栏3生态发展区

片区特点:地理上,大部分远离珠三角地区,毗邻周边省区,其中11县(市)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区域范围:韶关市乐昌、南雄、仁化、始兴、乳源、新丰、翁源县,梅州市兴宁市平远、蕉岭、大埔县、五华,清远市连州、连山、连南、阳山,河源市东源、和平县、龙川。

发展重点:县(市)城区和区域内的中心镇;逐步发展乐昌经济开发区、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工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乳源经济开发区、南雄精细化工园区、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园、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五华经济开发区,建设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 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经济开发区、深圳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吉安环保产业园、郁南特色产业园。

禁止开发:韶关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岭和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源县河源新丰江水库(吕万湖)及其东风江国家森林公园、紫金东江森林公园和柏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亩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宁市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方框4)。 专栏4粤北重点保护区名单

世界级: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和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坑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州国家森林公园。

省级:仁化森林公园、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阳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十八潭景区、金鸡岭景区、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小六坑-青屿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山森林公园、广东后洞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州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天鹅山森林公园、枫溪森林公园、大埔枫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铁山都天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亩箐省级自然保护区、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平原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丰江水库(吕万湖)和 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源何康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江森林公园、紫金柏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霍山森林公园、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李安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灵山森林公园、飞来峡风景区、宝晶宫风景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太和洞森林公园、笔架山森林公园、白万省级自然保护区、杨娇山森林公园、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湖森林公园、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南坂东省级自然保护区、清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2)加强区域合作,重点融入珠江三角洲。

按照“南北一体、东西贯通、区域内协调”的区域布局方针,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区;北接湖南、江西,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通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广东门户和通道作用,开拓发展市场和空间。

完全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五市要依托、融入、服务珠三角,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转移园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市场人才等方面与珠三角充分对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继续办好“山博会”,建立健全市县紧密合作机制,与港澳招商引资,加强经济社会合作。

加强与连接省区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省份、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湘粤赣港红三角在交通衔接、贸易流通、流域改善、环保预警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加强全方位对接,推进各领域合作,逐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粤北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粤北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原则,重点加强生态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工商业密集区建设。

(一)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格局。

一级生态控制区:重点建设“四河体系”一级生态廊道,完善“四河体系”区域防护林体系,逐步将粤北生态发展区生态公益林比例提高到当地林地的50%以上,保持控制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二级生态控制区:重点规划建设粤北绿道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公园等高密度居住区。

(2)完善粤北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水生态、自然遗迹、野生动物等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修订《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规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建立粤北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和保护监测系统;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重点保护和加强南岭湿地、始兴南山内陆湿地、花高坪内陆湿地、南雄小六坑-青一山水源林、乐昌阳东山-十二都水源林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在北江中游曲江罗坑湿地、英德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探索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社区。

(四)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划定粤北水源保护区,包括“四河”汇水区和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南水电站水库、合水水库、潭岭电站水库、和合水库等主要水库的汇水区;启动“四河”流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小流域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5)营造宜居宜商的环境。

坚决防治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采取集中治污、集中管理、市场化运作措施,对产业转移园区和入园项目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加快村镇区域性、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中心镇周边、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管网,严格落实污水处理厂尾水向指定受纳污水河排放;重点监测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的质量;推广“村清扫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统和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系统,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超标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耕地。

废气污染的综合治理。重点控制火电、水泥等行业废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积极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加大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加快粤北地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在韶关、清远等市建立区域性废纸、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分类处理集散中心,每个乡镇建设1以上垃圾收集站。

因为原计划较长,就不赘述了。详见文件《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