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叫奶奶还是奶奶?

日前,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一篇课文中的“奶奶”一词被改为“外婆”,引发舆论关注。

“奶奶”是南方的,“奶奶”是北方的?「奶奶」和「外婆」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争?记者为此致电知名语言刊物《谈话》。《嚼字》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经过讨论,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奶奶”和“外婆”属于共同语范畴,两者都不再是方言。

汉语冷知识:“奶奶”比“外婆”历史更悠久

据介绍,从中国进化史来看,“奶奶”一词的出现早于“外婆”。

查文献,“奶奶”出现在唐代。唐太宗元年(668年),道氏(?-683)《法源朱琳》卷七十一:“我是你奶奶,我是为了你家才穷的。”其中一个“奶奶”就是我的奶奶。后来,“奶奶”一直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一章“佘侠就住在这前街。因为她原籍是我外婆浦口的父母,所以外号叫普朗。”

“奶奶”的出现大概是在明朝。明代沈邦《万部民风杂记二》记载:“侄儿称母父为祖父,母称祖母。“后世文献中一直出现‘奶奶’。”《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写道:“一直是它负责装卸,直到姑娘抱了娃娃,他才成了奶奶。"

“奶奶”和“外婆”不是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很多。因此,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奶奶和外婆最初可能来自方言,甚至是外语,但早已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成为通用语,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黄安靖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南方人一般喜欢叫“奶奶”,北方人喜欢叫“奶奶”。但学者指出,“奶奶”、“外婆”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是北京的满族人,在《我的母亲》中就曾两者并用:“我母亲的娘家在北平德胜门外...关于外婆家,我只知道上面这些。不知道爷爷奶奶长什么样。”

普通话只有不断吸收方言汉语,才能“与时俱进”

语言专家也指出,在汉语发展史上,“与时俱进”是一种常态。普通话不断吸收方言的有用成分,普通话的很多成分都来源于方言。方言一旦进入普通话系统,就成为普通话的一员,不应该被视为方言。

“据学者考证,‘猪’可能是先秦时期的方言,‘猪’在后世已经成为通用语。再比如先秦时期把爸爸妈妈叫做‘父’和‘母’。而‘爹’只出现在三国,‘妈’只出现在宋代。“爸爸”和“妈妈”要么来自方言,要么来自外语。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把‘爸爸’和‘妈妈’当成方言了。”黄安靖分析道。

语言学家还指出,方言是一种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在表达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人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方言。